10.2.1 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
前面章节已经跟大家介绍过德国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德国制造经历了从“价廉质低”的代名词到“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的代名词的历史性转变,其华丽蜕变离不开科技创新、严谨规范的标准化、质量认证体系和人才的培养,但从根子上说,“德国制造”的灵魂就是一种“工匠精神”。
德国是制造业强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人们视为德国经济的“秘密武器”,它为德国培养了大批高级技能人才。德国职业教育专家比尔申克说: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正是这种职业精神使得德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严谨、认真、追求卓越的态度,这种职业教育的态度和我们所提倡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吕国泉曾指出,培育工匠精神,要根据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不同层次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塑造。首先,要以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工作为抓手,夯实产生工匠精神的人力基础;其次,通过制度顶层设计,转变“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机制;最后,工匠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需要在长期的价值激励中逐渐形成,通过文化再造、源头培育、社会滋养,发展先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使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职业教育发展置于宏观调控层面予以重点部署,进一步彰显了职业教育在调整产业结构、人才结构、教育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不管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还是《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工匠精神提到了一个全民、全产业的高度,更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高职院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因此,高职高专院校需要把握机会,从多方面创新性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广大学生能真正服务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