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 中国木匠鼻祖鲁班

7.1.1 中国木匠鼻祖鲁班

鲁班(前507—前444),姬姓,公输氏,名班,被尊称为公输子,又称鲁盘或鲁般,惯称“鲁班”,鲁国人(鲁国都城为今山东曲阜,鲁班故乡为今山东滕州),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他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土木工匠都尊称他为祖师。

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跟随家人参加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许多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后来,鲁班发明、创新了很多工具,据一些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鲁班尺)、墨斗、刨子、凿子、铲子等。据说,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相传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或麦磨成粉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磨。在这之前,人们加工粮食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而磨的发明把杵的上下运动改变为旋转运动,使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在兵器方面,鲁班曾经为楚国制造攻城用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强”(又名“钩拒”),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建筑和雕刻方面,鲁班也有很多贡献。《述异记》上记载,鲁班刻制过立体的石质九州地图。

鲁班是一个刻苦钻研技术、有创新精神的实干家兼发明家。他善于根据实践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思路,找到应对的策略。鲁班以手工操作为职业,钻研技巧,精益求精,集工匠、大匠师、技术家、发明家于一身,把工匠技巧发挥到了极致。鲁班也是一个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的巧匠,一位为人正直、坚守道义的长者,一名知错能改、从善如流的君子。

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上,鲁班成了注重细节、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不断学习、立足实践、精益求精的榜样,成了一个跨越历史、跨越行业、能发明、会创新、集古代能工巧匠之大成的典型,成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美德的化身和象征。

鲁班的事迹不仅在祖国大陆各地、各民族中流传,而且在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甚至在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流传。香港的泥水、木工、搭棚等行业的工人把农历六月十六定为鲁班节,并且鲁班节放假一天,工人们到鲁班古庙进香、参拜,举行祭祀仪式。据说,在马来西亚,至今仍有专门的鲁班纪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