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 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现实意义
第一,战略需要: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对技能型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素养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面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等国家战略发展的要求,技能型人才职业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德国、瑞士、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在职业教育中都采用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据报道,截至2012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他们企业长寿的秘诀是都在传承高贵的工匠精神。在我国,虽然有庖丁、鲁班、卖油翁等历史悠久、脍炙人口的“工匠”传奇,但如今“差不多”理念却被更多的人在实践中运用。舆论诟病中国企业家缺乏对精品的坚持和追求,急功近利,没有严把质量关,让创新变得异常艰难。如今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所强调的技能型人才职业精神,是时代发展最急需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强化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将使我国摆脱“中国制造”简单粗糙的命运,对于建设制造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精神标杆:体现职业院校办学的文化软实力。
技能型人才职业精神培养是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中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在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所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同时,需要重视在向学生传授技能知识的过程中,逐步让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念被技能型人才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践行,当代工匠精神的精神理念是我国职业院校需要把握和践行的。同时,将职业院校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师德氛围等精神环境的营造融入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过程中,以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具有的向心力坚定技能型人才技能就业与技能成才的信念,促使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养成,让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成为具有完满人格的职业人。此外,在协调创新理念的引领下,职业院校承担着技术技能和新工艺传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需要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强化对技术技能的传承与创新,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理念对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质量要求。因此,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是职业院校育人工作的要求,也是职业院校办学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精神标杆。
第三,现实需要:推动技能型人才个人生涯发展。
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能获得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从而顺利毕业、成功就业,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生产方式变革、技术变革的需要。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学习一技之长,在社会中有工作,这对于职业院校学生个人就业和帮助家庭改变命运具有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为每一名职业院校毕业生都要面临从“准职业人”到步入社会劳动的“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且技能型人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所以良好的职业精神即工匠精神将是技能型人才成功开启自己职业生涯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可知,高新技术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青睐度不断提升。当前中国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势必带来新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许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作为工匠精神最佳传承者的技能型人才,通过学校时期工匠精神的注入,能够实现技能型人才个人生涯发展与市场面向工作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因此,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具备,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增强,是提高其生存质量、就业质量和职业迁移能力的重要条件,是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确保每一位技能型人才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竞争、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