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4 “小泥刀”砌上“大舞台”:邹彬

5.3.4 “小泥刀”砌上“大舞台”:邹彬

邹彬,1996年出生,初中毕业,湖南娄底新化人。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砌体质量管理员、小砌匠·邹彬创新工作室组长,湖南省省直机关工会副主席(兼职),并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是湖南团中年龄最小的代表。

现在不努力,未来不给力

23岁的邹彬进入建筑行业已经7年。16岁时,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邹彬初中毕业就跟着父亲所在的施工队从老家湖南娄底来到长沙,进入了砌筑行业。他的父亲、叔父、舅舅都在砌筑行业谋生,是村里走出去的老师傅。因为学历太低,他只能跟在爸妈身后提提灰筒子,和灰浆、挑泥沙、搬砖头……当一个没有名分的“小工”。

很长一段时间里,邹彬觉得未来一片茫然,也很少参加朋友聚会。“那时候,和我差不多大的都去上学了,部分人对‘建筑工人’有偏见,我自己信心也不够,所以不太愿意提起自己的工作。”但或许是骨子里就不甘平庸,当“给力”这个词流行的时候,邹彬给自己写下一条格言——“现在不努力,未来不给力。”“我从农村出来,也没上什么学,现在不努力点怎么谈未来呢?”

邹彬在他来到长沙后的第一个工地上,观察师傅们如何砌墙,自己也拿着泥瓦刀、线锤等工具有样学样。最开始,班组长不愿意让邹彬干活,因为邹彬轮番举起三四斤重的砖都有点吃力,更别说砌墙了。“砌墙就是个体力活,又脏又累,干完一天往床上一躺,第二天起床浑身酸痛。”邹彬笑着回忆这些。后来,当大家都去休息了,邹彬就操起泥刀“大展拳脚”。也就是这种插空练习法让邹彬格外珍惜每一次训练机会,砌墙技术有了很大提升。“刚开始学砌墙的时候,一心想把它砌好,就是速度慢。”建筑工地的工作,大多按件、按量计价,收入与工作完成量息息相关,做得越多钱越多。追求速度和产量而快速提高收入是当时工地上的“常态”,有的工人认为只要在质量上能达到标准即可。但邹彬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去做好。进入砌筑行业是生活所迫,但我也不能把它只当成一份谋生职业。应该尽我所能去做好,自己也安心。我的性格是,做事就要做得完美一些。所以我希望我负责砌的每一堵墙都是高品质的。”工友们经常笑邹彬傻,说他砌那么好,也不会多拿到工钱。但邹彬过不了自己这一关,他要求自己既要保证质量,又要提高速度,勤学苦练,熟中生巧。

刚到工地上,他只能通过观察其他工人师傅们如何砌墙来有样学样。邹彬也因干活慢被工友笑话过。一块块砖的砌合,一面面墙的完工,一次次的反复钻研,邹彬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有时,为砌好一面墙,邹彬会反复推倒重来。看到别人好的“作品”,他就主动上门请教,甚至将墙绘成草图带回家反复研究、琢磨。正因邹彬的坚持和努力,在诸多工地上练了几年本领后,邹彬的手艺日益娴熟精湛,速度和质量能同时保证。现在,一面12平方米的墙,别的工友得花一天的时间才能砌好,邹彬只需半天。而且,他砌的墙纵横两向缝隙都能控制在1厘米的标准以内,砖面清清澈澈不沾水泥。工友开玩笑,说他不是在搞砌筑,而是在搞艺术。

小泥刀“玩”出国门

因手艺突出,2014年4月,邹彬经领导推荐参加中建五局举办的“超英杯”技能大赛。在那次比赛中,他获得砌筑项目青年组第一名的好成绩。没过多久,邹彬代表中国建筑总公司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全国选拔赛,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国家集训队,开始赛前强化训练。

技能比赛和平常干活有明显的区别,比如,比赛会有图案、色彩方面的要求,这对自认学习成绩不好的邹彬来说是个短板。“人有优势也有短板,像我学习不好,在墙上砌筑图案涉及几何运算,这是我的劣势。集训时每天白天练习,晚上还要找老师请教。”从早上6点到晚上6点,再加晚饭后的3个小时,邹彬的日程安排总是满满当当的,从理论知识学习到技能操作训练,从体能训练到脑力训练,每项都有严格的时间安排,节假日也不例外。为了弥补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不足,邹彬主动要求进入中建五局长沙建筑工程学校学习,学校专门安排数学和识图老师“开小灶”指导他,为他量身编制各种顺口溜,帮助他理解和记忆。除规定的“集训”外,邹彬还经常自我加压,延长训练时间,硬是从连几何图形都分辨不出的状态练成能精确计算出各种图形数据的熟手。为了备战,邹彬把老师为他量身定制的“砌匠口诀”背得滚瓜烂熟,再理解照做,反复练习,最后做到不差毫厘。邹彬坦言,备战很枯燥也很考验毅力。“虽然不比工地干活累,但一想到自己能代表国家去参赛,经常紧张到整夜睡不着觉。”一面200块砖的墙,砌了拆,拆了砌,天天如此,他坚持了大半年。

付出就有收获。2015年8月,邹彬前往巴西圣保罗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最终获得砌筑项目优胜奖,也实现了中国在砌筑项目上零的突破。他还先后获得2015年大洋洲技能大赛砌筑项目银牌、湖南省2016年“十行状元、百优工匠”竞赛砌筑工决赛第一名等奖项,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优秀农民工”、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工匠精神”育成“十佳青年”

从世界技能大赛的比赛场载誉归来,邹彬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继续当“砌匠”,不同的是,他已“破格”成为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从事砌体质量管理工作。而后,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为激发员工创新、创效、创业激情,发挥“工匠精神”,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小砌匠·邹彬创新工作室”,由他担任工作室组长,带动全员提高工程品质。

从泥瓦工到砌筑质量员,从员工到管理者,起初会有工人对年轻的邹彬表示怀疑,但邹彬并没有恼羞成怒或者故意刁难,反而循循善诱悉心指导,稍有空闲还与工人一道砌筑,融洽与工人的关系。从业主授予的“金凤凰”奖工程到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成果,邹彬走到哪里,砌筑样板就树到哪里。从前不太愿意跟人提起砌墙职业的邹彬,现在能自豪地说,他是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一名普通的砌体质量员。他感激这个崇尚“工匠精神”的时代,感激中建五局、中国建筑这个大家庭。

邹彬积极向上的青年形象赢得一致认可。2018年,中建五局授予他“十佳青年”称号。他在中建集团、中建五局、各项目部积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两会”精神,并于2018年5月参加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发展对象培训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作为优秀青年代表,他在五局“五四”文化节、总承包公司“青苗人才”培训班、“中建青年大学习”等活动中,分享心路历程,宣讲“工匠精神”,激励五局青年立足岗位,提升工作品质,做中建品质的代言人。2018年3月2日上午,作为湖南省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117名代表之一,邹彬随团一起赴京履职,以22岁的年龄成为湖南团最年轻的全国人大代表,也是唯一的95后。

为群体发声的95后“人大代表”

为了履行好代表职责,在参会的15天里,他丝毫不敢懈怠。白天都是马不停蹄地参会,晚上接受媒体采访,跟记者们经常聊到晚上十一二点。送走媒体记者,他还要继续准备第二天的发言材料。他在会上积极发言、参政议政。工友们托邹彬带到两会的呼声是增加收入,不过他没有直接这样转达,而是变成了三条建议:希望改善建筑工人的社会保障待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方便他们加入工会组织。

目前,湖南省直砌筑大赛、娄底市砌筑工技能大赛、常德职业技能竞赛(砌筑工技能竞赛),邹彬都以指导员、嘉宾、裁判的身份参与其中,帮助一线工友实现自身价值。邹彬说:“现在国家正在提倡工匠精神,从建筑工人的角度来说,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农民工群体可以借助国家政策,不断加强自身技能,提升个人素质,实现个人转型,成为国家建筑行业新时期的产业工人。跟我一样年纪的这种产业技术工人有好多,以后会抓住这一点设法把他们聚集到一起来,一起相互学习,这也能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可以说,技术水平提上来了,工资水平肯定能提上来。”

“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最好的,是工匠精神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觉得只要肯努力,脚踏实地去奋斗,成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思考与感悟

学完本章内容后,同学们对于工匠精神与爱岗敬业的关系有了全面的了解,也读到了很多在平凡岗位上爱岗敬业、取得了不凡成就的故事。请你思考:你对你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是如何规划的?你如何理解就业和择业之间的关系?你认为是应该“爱一行、干一行”还是“干一行、爱一行”呢?书中所举的这些爱岗敬业的典范中有跟你们差不多大的同龄人,你觉得他们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如果你是他,你会跟他一样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