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引导创新思路,输送精神动力

3.2.1 引导创新思路,输送精神动力

高校应全力推广并创新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新学徒体制,使学校发展成为培养工匠的地方,学生在学习了专业的知识技能后,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价值,创造更多劳动成果,成为出色的工匠型人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技能的直接渠道就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间的直接交流,老师能够将专业的技能知识传授于学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掌握学生技能学习情况与精神素养情况。高校应基于当前的公共课、专业课及选修课,不断丰富这些课程的内容,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与理论课程里,利用工匠精神教育培训,使课程教学自始至终都渗透着工匠精神,让学生们体验并积极学习工匠精神。

此外,高校应借助企业资源去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与现实生活、学习贴近的课程,对工作任务中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进行仿效并复制,让学校课程能够顺利对接企业工作。课程教学的设置应以工作本位为主,在教学中坚持工学一体化特点,使学生将50%的时间用于学校的课堂学习上,将剩余50%的时间用于企业实习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不能单单依靠课堂上的教学,还应依靠企业实践,利用工作任务将“隐性”素养以及“默会知识”传授给学生,将工匠精神悄无声息地融入多个课程里,使学生对本专业的道德规范与素养等有所了解,能够适应未来的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