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 魏振民: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国内超限运输专家

7.2.7 魏振民: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国内超限运输专家

在北京的核心地段更换一座大桥需要多久?这个答案,北京祥龙物流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魏振民最清楚:43小时。

这是令世界都叹服的速度

2015年年底,魏振民参与了北京最繁忙的东三环三元桥桥梁更换工程,负责设计实施旧桥和新桥的超限运输项目。

对于他来说,三元桥运输工程只是20多年超限运输生涯中打赢的诸多“胜仗”之一。这位我国超限运输“领军人”,总结制定了全套超限运输、装卸的工艺流程和安全操作法,制定了诸多规范性制度,还创造了我国超限运输的多项第一,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即便如此,魏振民依然保持着当初入行时一名普通工人的勤奋。每次作业必到现场,随时解决突如其来的难题。

“每次运输都是一次大考”

超限运输被称为运输界的“巨无霸”,所运的都是超长、超宽、超高、超重的物资。完成一次运输,要与公路、桥梁、电信、电力、市政、交通、铁路、海运、港口等多个行业及部门协作,运输标准要求严格,技术含量高。

魏振民最引以为傲的一次超限运输,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转场运输。这也是他职业生涯中遭遇的最严峻考验。

54个小时里完成7大类、3万余件规格不同的货物运输——此次转场运输的工作量和时间要求是历届奥运会都不曾出现过的。

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仅剩一个月时,祥龙公司接下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拿到通行证,魏振民就直奔鸟巢。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精心设计并修改调整了20余次技术方案。

开幕式一结束,当时已52岁的魏振民硬是带着138部运输设备和400多人,连轴转了两天两夜,最终比规定的运输时间提前12个小时完成任务,而且零差错。

超限运输市场,只有做别人没干过、不敢接的活,才有竞争优势。而第一次,也意味着高风险,将遇到诸多无法预料的棘手问题。对于魏振民来说,每完成一次超限运输都是一次大考,考试成绩没有及格,只有零分和满分的区别。

“我们承运的大部分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控制性设备。这些设备价值连城,运输中容不得一点闪失!”魏振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

遇到问题从不绕着走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魏振民,在应该读书的年纪赶上了“文化大革命”。18岁那年,他应征入伍,成为酒泉卫星基地的一名士兵。杳无人迹的巴丹吉林沙漠给这个年轻人留下了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

基地里没有电视、电话,也很少能收听到广播,几乎与世隔绝。在这里,魏振民认识了一批常年驻守基地的技术人员。“什么叫献了青春献子孙,看看这些知识分子就知道了!”魏振民说,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在1958年基地初建时进入,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留在了沙漠里。

当了三年兵,魏振民跟着“高才生老师们”自学了高等数学、高等物理学等基础课。但他们给他上的最重要的“人生一课”则是那股坚韧、专注、敬业、钻研和奉献精神。

“他们遇到问题从不会绕着走,而是寻找一切办法创新方案,解决难题。”这成为魏振民一生受益的财富。

22岁那年,魏振民转业进入国有企业祥龙公司成为一名普通工人。他觉得,虽然上不了大学,但可以通过勤奋、刻苦的学习,掌握一门技术,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搬运、修理、擦车……魏振民从基础工种做起,跟着师傅们走南闯北。几年下来,他成了公司的技术骨干。1992年,公司领导把管理特种车的重任交到了魏振民手中。

为了尽快掌握超限运输技术,魏振民一头扎进了书店和图书馆,学习机械、桥梁、电力、工程力学、英语等诸多有关知识,并报名参加了成人大学的学习,拿到了大专文凭。

20多年来,魏振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随队出车,一定要随身带上一个本子、一支笔和若干专业书。不论遇到什么问题,他都随手记下来,晚上休整时再拿出书本来研究解决方案,第二天带着问题实践。

刷新国内滚装运输最高纪录、改革人工装卸车工艺、运用高超技术化解一次次风险……魏振民在解决超限运输难题的道路上走得执着而坚定。仅2006年和2009年的两项超大型设备运输中,他就进行了30项技术创新。

“我们搞工程的,必须修炼扎实的基本功,并将其运用到作业现场,这样才能在技术上有所精进。”魏振民自信地说。

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魏振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竹竿一般消瘦的身形,后背微驼但走路迅速”。他保持身材的秘诀只有一个:一年365天中,有180多天奔波在随队运输的路上。

超限运输时,他是前期策划、招投标的“技术大拿”,是现场总指挥,只要工作需要,他还是修理工和装卸工。

这位超限运输“智多星”,凭借多年经验,总能迅速判断出故障原因,并设计出合理的应急处置方案。

一次,他们在厦门承运半兰山变电站的变压器。电站建在山上,坡道斜度12度,进站口还横亘着一栋办公楼。没想到,魏振民原先的方案遇到新状况:当牵引车爬上拐弯坡道时,后面的顶推车的角度产生了分力,造成动力不足。打滑的轮胎冒起青烟,几百吨的货物和机车眼看就要滑下坡道。

“危险!”在场的人都惊呼起来。魏振民赶忙指挥工人打紧制动,为机车和平板车垫好防滑木。

怎么办?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在魏振民身上。只见他一个人蹲在马路边,手里握着一根树枝在地上比划了一阵。

“有办法了!”几分钟后,魏振民跳了起来。他推翻了原先的方案,采用两辆车同时牵引的方法,在上坡后再将其中一辆牵引车开到电站办公楼的另一侧,放出卷扬机钢丝绳拉住载货平板车,通过钢丝绳和第二辆牵引车同时做功,一米一米将货物拉进了电站大门。

难题解决多了,魏振民的大名也不胫而走。不少私企老板开出高薪想要招揽他,但都被他拒绝了。

“实话说,我也不是没动过心。”魏振民的家庭并不富裕,爱人内退,90多岁的老母亲身体不好,主要靠他的工资养家。

不过,魏振民不愿“为了五斗米折腰”。“替老板打工,有些创新理念发挥不出来。如果只追求利润,放弃了对安全、品质的要求,不是等于砸了自己的招牌?”

只剩几个月,魏振民就要满60岁退休了,可公司领导还想再多留他几年,魏振民自己也很着急。他希望把20多年积累的超限运输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让他的技术继续为企业、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不过,他更在意的是,如何把开动脑筋破解难题的“思维习惯”传承下去。“我们的职业价值都记录在一项项大工程、一次次技术创新中,如此,才能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小故事大道理

微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腾讯自2011年推出微信以来,追求卓越,创新技术。微信更新版本非常迅速,从1.0到7.0,功能不断推陈出新,其中最为核心的通信功能,就是在2011年微信推出时完成的,包括点对点聊天、语音聊天、群聊以及多种加好友方式。作为一个崭新的熟人社交产品,微信初期很巧妙地通过手机通讯录的方式完成了初步关系链的积累,而在通信价值上,提供了语音聊天功能,也正是此功能,使得微信开始超越其他社交产品。

当年微信5.0加入自主研发语音识别技术,引起震动。很多人不相信腾讯能在一夜之间靠自己研发出这种高门槛、长周期、重积累的技术。2015年2月9日春节期间,微信联合各类商家推出春节摇红包活动,送出金额超过5亿元的现金红包,单个最大红包为4999元,另外还有超过30亿元的卡券红包。腾讯数据显示,从除夕开始,至大年初一下午4时,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领取到的红包总计超过2000万个,平均每分钟领取的红包达到9412个。微信红包功能改变了中国人的过年方式。2017年开发的“小程序”,可以说是当年微信推出的最具实用价值的功能之一,用户直接通过微信无须下载安装软件就可以使用,极大地方便了用户。此外,微信还增加了加星标以及分享的功能。

微信从1.0到如今的7.0,正是因为发扬工匠精神,追求卓越,自主创新,革新换代,越来越多的功能已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的生活也因为微信而悄然发生改变。

思考与感悟

我们国家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离不开高技能型人才的支撑,离不开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高职高专院校正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沃土。作为一名高职高专大学生,你认为,应该如何在大学期间练就扎实技能、培育工匠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