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 达到善始善终、专注耐心的工作境界
“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高校应当通过劳动教育课引导学生达成善始善终、专注耐心的工作境界。这要求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职业,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不仅仅把工作当成获取报酬、养家糊口的工具,更要有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专注耐心,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西塞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任凭怎样脆弱的人,只要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唯一的目的上,必能使之有所成就。”这说明,专注力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成功。
专注意味着效率与创新。20世纪70年代,瑞士钟表业遇到了“石英危机”,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就从最辉煌时期的45%降到15%,中低端手表市场更是几乎丧失殆尽。此后,经过20多年的艰难转型,瑞士钟表业才重新崛起,并进入空前繁荣的时代。瑞士钟表业之所以能东山再起,是因为其一直专注于产品创新,以工匠精神去制作精良手表。他们在充分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后,坚持以手工制作机械表为主不动摇,与此同时,他们又对机械表的功能转型十分重视,为此研发出许多精致的流程烦琐的新工艺,对橡胶、金属、钻石以及陶瓷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并适当融入艺术作品,走高端路线,终于突破了发展瓶颈,让瑞士手表再次席卷全球,成为国际顶级豪华名表的代表。
要想提高产品核心优势,强调本国特色,就必须珍惜有限的生产资源,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持续创新,增加资源使用率与产品性价比。工匠精神与匠人品质就体现于这种非一般的洞察力与高效的资源使用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专心致志,才可以做到善始善终。
工匠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精神。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国,离不开勇于进取、所向披靡的开拓精神,也呼唤脚踏实地、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劳动教育课应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兴趣,让学生懂得务实负责,在学习中专心致志;同时,劳动教育课应紧跟时代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有机结合劳动教育与科技教育,利用劳动教育的多重并举和多学科融合,塑造“成功”理念,让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匠人意识,让他们具备专注耐心的优良品质。
小故事大道理
捞纸车间的“大国工匠”
周东红是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捞纸高级技师。1986年,他作为学徒工站到了捞纸的水槽边,这一站就是30年。2015年,他走进央视《大国工匠》专题片,成为一名“国宝级”大国工匠。著名国画家李可染曾说过:“没有好的宣纸,就做不出传世的好国画。”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历经300多天、18个环节、100多道工序,其中,决定宣纸成败的就是捞纸这道工序。
所谓“捞纸”,就是两个人抬着纸帘,在水槽中左右晃动,一张湿润的宣纸便有了雏形。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钟,但是宣纸的好坏、厚薄、纹理和丝络,就全在这一“捞”上。周东红说,这叫“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双手要放在水面上,不能动,像绳子一样吊着,然后将手抬起到45度,直到齐肩高。在抬手、弯腰、转步中,将游离在槽里的纸浆抄捞出有形的纸张来。这样的动作,周东红和他的搭档每天要重复1000多次。周东红所捞宣纸每刀(宣纸每刀为100张)重量的上下误差都不超过50克,就是说,他捞出的宣纸,每张的误差不超过1克。
周东红说:“宣纸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已经有1500多年了,可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不愿做这一行了,我收了10个徒弟,现在都走了一半了。这个工作太单调、太辛苦,要耐得住寂寞。”坚持初心,方得始终;专心致志,格物致知。周东红在传统技艺上的精益求精和极致追求,让他不仅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也感受到了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
热词解读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大专班和以往的订单班、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承,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思考与感悟
通过对这一章的学习,同学们对工匠精神应该有了深刻的认识。请思考,如何以“工匠精神”为价值指向,在“学中做、做中学”,更好地使自己将来成为有价值的从业者?本章所提到的几位“大国工匠”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特质?你对学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有一些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