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工匠精神与中国梦的实现息息相关
工匠精神的创新和弘扬还体现在它与中国梦的关系上。作为新时期职场所期盼的“斜杠青年”,我们还应该将培养自己的工匠精神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曾经,美国主流媒体大肆渲染的“美国梦”让许多人对美国心驰神往,他们让人相信不需要依赖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只要经过个人不懈的努力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实现平等、自由、民主。现实却是,大量合法移民在美国生活数十年仍然拿不到绿卡,得不到体面的工作,没有合法地位,面临种族歧视。现实的“美国梦”实现之路太艰难。
但是中国梦不一样。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并将其阐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3年他又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谁是中国力量?青年一代是中国力量,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力量,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中流砥柱。工匠精神所包含的无私奉献的敬业情怀、精益求精的专注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意识和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正是青年一代的特质。我们是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无限可能性的群体,我们是中国梦的追梦者,也是造梦人。
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在传承的基础上有了许多新的变化,通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与中国梦相结合,其内涵得到了创新与丰富,体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是中国人民在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信念传承载体之一,是培养和造就党和人民事业接班人的优秀精神基因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支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热词解读
斜杠青年——这个说法最早由《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arci Alboher提出,她用“slash”一词描述和概括了她自己看到的一种现象,即在纽约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多重身份,在写自己头衔的时候,他们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身份。Marci把这种现象称为“The Slash Effect”(斜杠现象),并用“slash”一词来指代拥有多重身份的这群人。根据Marci的说法,“斜杠青年”的核心标准应该是拥有两个以上能被他人辨认的技能优势。
小故事大道理
徐建华的古书画修复
“看我这马蹄刀,手打的,多好!现在都买不到了。”当徐建华把手里的布包层层打开,露出一件件他心爱的“宝贝”:五六把大小不一的马蹄刀,几个长短薄厚不同的起子,一大把针锥儿,还有一把鬃刷。这些修复古书画的必备“家伙什儿”,已经陪伴了他40多年。
徐建华,这个几十年如一日守在故宫文保科技部的老人,用技艺、心血参与修复了《清明上河图》《游春图》《五牛图》等传世名作,延续了众多古书画的生命。
早在1974年,徐建华当兵复员被分配到故宫修复厂。因为能听懂无锡话,他被分配给杨文彬当徒弟,此时正赶上《清明上河图》的修复。
“当徒弟,你就得处处用心。要跟师父聊,盯着师父干。只有学到要点、诀窍,才能真正立住脚。”当了徒弟的“小徐”,每天早早就到裱画室,打水、生炉子、拉煤,给师父磨刀、备纸……什么活儿他都抢着做。师父趴在宽大红漆裱画案上干活时,他就站在旁边一刻不离。徐建华在杨文彬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对待事业的“态度”:尽心尽力,一丝不苟。
按照学这行的规矩,第一年托绫子、打糨子,第二年做立轴,第三年做手卷、册页——三年出徒。但徐建华坦言:“想真正把手艺学精了,至少要十年”,“想学好这行,需要耐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