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 精一行,新一行

10.3.3 精一行,新一行

专注、长久地重复做一件事是否能够真正达到极致呢?过程中的改进和创新是不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必由之路呢?我们常常强调“匠于心”,实际上就是要在工作中独具匠心,在精神上有独到的、巧妙的想法,在实践和技术上有传承性、创新性和发展性。你,会创新吗?

作为木匠的祖师爷,古人鲁班发明了斧、锯、刨等工具,还自创了鱼鳔胶和单眼吊线法等,这些都是他结合实际、锐意革新后的智慧结晶。包括如今我们用的雨伞,据传亦是鲁班的妻子看见她丈夫日晒雨淋、辛勤工作而加入鲁班的创意后发明的“有情物”。当代高铁专家李万君,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最开放的姿态来吸收最前沿的技术,跨越式实现了一项项工艺革新,牵头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攻坚项目,让中国高铁制造业不断壮大,进而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工匠精神是一种勇于创新的进取意识,这是“匠心”所在。“大国工匠”绝不仅仅是心灵手巧地把产品做到极致的工匠,更是敢于革新、持续改善、不断跨越的践行者。没有臻于至善、勇于创新的气魄,怎会有出类拔萃、鬼斧神工的卓越?当代中国的各行各业也涌现出了很多攻关创新的英雄,也成就了很多“中国制造”。工匠们这种对品质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行动诠释,正是当今我们时代“匠心”的重要表现,也是各行各业保持永续生存与活力的不二选择,更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所在。

“匠于心”是工匠独特的精神境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也是一种思想创新。拥有“匠心”的人在制造产品的时候,总是将自己的生活体会、职业敏感以及自身感悟充分融入其中,更加注重心灵体验,力求在产品中体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境界。“匠于心”就是要在工作中独具匠心,在精神上有独到的、巧妙的想法,在实践和技术上有传承性、创新性和发展性。培养工匠精神既是传承中华传统优秀的各类技艺,更是发展创新更高的技艺技能。

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当代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匠心”不仅需要建立在坚实的技术理论和价值理论基础上,更要善于将专业技能与先进科技相结合,对工作要用心钻研、及时反思、反复改进、总结升华,积极推陈出新,敢于在探索中不断进步。

小故事大道理

“我只看见鸟”

印度史诗神话《摩诃婆罗多》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大师特洛那教学生射箭,到了林子中,问一学生:看见鸟没有?答:看见。又问:看见树林和我没有?答:都看见了。又问另一学生:看见鸟、树林和众人没有?答:我只看见鸟。

特洛那令其射,中。

特洛那说,那个只看见鸟的孩子是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