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1 拒绝转型的瑞士钟表匠
钟表业在工业革命之前是最精密的手工行业。瑞士钟表业兴起于16世纪初,当时追随加尔文的胡格诺派教徒逃亡到瑞士,将法国制造钟表的技术传到瑞士。这种技术与瑞士当地手工精美的金银首饰业相结合,衍生了瑞士的制表业。一直到20世纪初,瑞士钟表都是国际钟表市场中的佼佼者。据统计,“二战”后的瑞士一度控制了全球近80%的钟表生产。但是,20世纪70年代,在超级廉价和轻便优势的日本石英表的冲击下,瑞士的传统钟表业曾遭遇“寒冬”。瑞士传统的机械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致命冲击,短短数年间,瑞士钟表销量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从43%迅速滑落至15%,超过10万名钟表工匠失业,这对于只有700万人口的瑞士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瑞士手表特别是机械表的末日已经降临。然而,在经历了20多年的艰难转型之后,瑞士手表居然奇迹般地走出了低谷,甚至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繁荣,在当今的世界级名表清单上,几乎清一色是瑞士表。瑞士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简单归纳原因,除了强势资本并购形成超大型钟表集团,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引领世界奢侈品消费浪潮,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拒绝转型,专注升级,坚持制造手工机械表。
真正的工匠绝不会朝三暮四、说变就变。瑞士和法国交界的汝拉山谷一到冬天就大雪封山,这种恶劣的气候为匠人提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安静环境,他们可以潜下心来研究刚刚萌发不久的钟表技术,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这种经年不变的习惯最终成就了一种精神,就是他们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用心打造,这种态度就是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让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钟表技术的难关,成就了一个又一个钟表界的传奇。
20多年里,瑞士钟表工厂偏执于机械表的功能升级创新,开发出诸多极其复杂的工艺,譬如升级版的陀飞轮、卡罗素、万年历、月相、两地时,还有中华年历表。在珐琅工艺、深潜防水、金属表面处理等方面,瑞士人利用当代最先进的新材料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在机芯工厂里有很多独有的模具,这些都是当地工匠自主研发而成的,每一个模具价值3万到20万瑞士法郎。机芯工厂拥有超过10万架模具,这在无形中构成了一道长长的“技术护城河”,让其他国家的钟表工厂望尘莫及。瑞士机械表的精密度愈来愈高,在宝珀公司,有一款名为“1735”的机械表,内有744个零件,最小的细如毫发,一位顶级钟表匠全心投入,一年只能制造出一块表。
出生于汝拉山谷的青年人有九成以上加入钟表学校学习技艺,其钟表业有40多个工种,这让汝拉山谷渐渐地形成一个制造生态。当今的世界级豪表中,爱彼、宝珀、宝玑以及江诗丹顿等都在此地设有工厂,全球超过一半的豪表机芯出产于此。瑞士人以忠诚和专注闻名,这两个国民性格也强烈地渗透到钟表业中。无任何相关自然资源的瑞士人在这一幼掌大的天地里死磕硬磨,硬是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江山。行走于汝拉山谷,在寂静的机芯工厂,屋内是一个个坐在特制高桌前埋头打磨的工匠,窗外是几百年风景不变的瑞士高山草甸,而从这个偏僻村庄生产出来的手表在不久后将被陈列在世界各地最昂贵的橱柜里,穿戴在那些时尚人士的手腕上。联想起这些,常常会有一种很奇特的穿越感。
这些表的最大特点是集人文艺术、制表工艺和少量限量于一身。从机芯到表壳,珠宝镶嵌、珐琅漆艺、抛光打磨等每一个细节都是手工完成,甚至很多都是行业大师级钟表匠和工艺家的心血之作,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予了精益求精的制表工艺,可以说这也是一个凝聚他们深厚感情的过程。细节一定源自专业、专心和专注,透过动人的细节可以看到工匠的用心和细腻。一位在一家知名品牌手表公司工作了20多年的钟表匠动情地说:“我热爱我的工作,再做30年我也愿意!”其实,他负责的只是制表流程中的一道工序而已,但他如此深情和不舍,确实让人感动。整个制表流程包括成百上千道工序,制作一块手表需要这成百上千道工序紧密衔接和精密配合才能完成,可以说有多少道工序就有多少个动人的故事。而钟表匠这种代代相传让人动容的执着是缔造一个个钟表奇迹的保障。
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是瑞士钟表匠人的特质。这种特质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是现代大工业的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无法承载的,这也是瑞士钟表匠人能抵御美日工业经济冲击的根本原因。商业之美,就本质而言,是人们对自然与物质的一种敬畏,并在这一敬畏之上,以自己的匠心为供奉,投注一生。时代可以淘汰一种产品,却无法淘汰坚定执着的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