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 造纸术改进人蔡伦
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今湖南耒阳)人。蔡伦经过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改进制成了“蔡侯纸”。
蔡伦从小就到皇宫里当了一名太监,担任职位较低的职务——小黄门,后来得到汉和帝信任,被提升为中常侍,参与国家的机密大事。他还做过管理宫廷用品的官——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室制造宝剑和其他各种器械,因而经常和工匠们接触。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创造精神,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当时,蔡伦看到大家写字、看书很不方便,竹简和木简太笨重,丝帛大贵,丝绵纸不可能大量生产,都有缺点。于是,他就着手研究、改进造纸的方法。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渔网等原料来造纸。他们先把树皮、麻头、破布和破渔网等东西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浸渍相当长的时间,再捣烂成浆状物,还可能经过蒸煮,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这样就变成纸了。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纸,体轻质薄,很适合写字,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把这个重大的成就报告给汉和帝,汉和帝大加赞赏,并诏令天下,朝廷内外使用并推广这种纸。
蔡伦带领工匠改进造纸方法,造出了质量较高的纸。他用树皮、麻头、破布、破渔网来做原料,也是造纸技术的一大进步。这些原料来源广泛,价钱便宜,有的还是废物利用,因此可以大量生产。至于用树皮做原料,更是一个新的发现。后代人用木浆造纸,就是受蔡伦用树皮造纸的启发。
蔡伦在平凡的岗位上,积极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是一个爱岗敬业的发明家。在改进造纸术的路上,他不断地探索造纸方法,创新改进造纸技术,体现出了一名工匠人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品质。
蔡伦成功改进造纸方法,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件大事。从此,纸才有可能大量生产,给以后书籍的印刷创造了物质条件。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千百年来蔡伦备受人们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神”。在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7位。在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
小故事大道理
庖丁解牛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霍霍地,合乎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那里很难下刀,我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庖丁经过反复解牛实践,熟能生巧,终于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