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

2.2.4 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

新劳动和创新创造联系在一起,结合在一起,这是时代特点的反映,也是发展中国实现中国梦之必须。当代中国不仅需要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劳动中力争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而且需要在生产第一线的普通劳动者以创新精神为国家做贡献。高职高专大学生走入社会,是国家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不断钻研、实践,才能增长才干,提高创新创造能力。在上海,著名劳动模范包起帆、李斌都是工人出身的发明家、革新家,他们的创新成果将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包起帆是一名从码头工人成长起来的高级工程师,长期在港口生产一线从事物流工程的研发工作。他致力于港口装卸工具的发明创造20多年,开发了新型抓斗系列共140多种,广泛应用于港口、铁路、化工、军工、河道等行业,多次在日内瓦、布鲁塞尔等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得金奖和银奖,“防漏散货抓斗”等9项成果获国家专利,被誉为“抓斗大王”,并被英、美两国国际传记中心分别列入《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及21世纪金质成就奖。他连续5次获全国劳模称号,2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从一线工人走来的李斌,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初心。1980年,李斌从技校毕业,进入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液压泵厂当起了小学徒,当时他只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学一手好技术,当一个好工人。30多年里,被梦想激励前行的李斌,坚持“身在一线、心在一线”,成长为新时代知识工人的楷模,用汗水浇灌了自己的成长之路。他精通车、钳、铣、刨、磨全套加工技术,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编程、调试、工装、维修,还坚持在工作之余系统学习,自学高中课程和电大课程,进入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学习,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最终成为全国机械行业知名的数控技术应用专家,还被大学聘为数控机床教授。

小故事大道理

“女焊花”刘宏的精彩人生

1988年,18岁的刘宏高中毕业,从北京市密云县(今密云区)来到首钢当了一名工人。电气焊,一般都是男人的活儿。为了练好焊接基本功,刘宏经历了“三关”。一是“蹲练关”。按照师父传授的“静、平、稳、准、均”五字诀,她坚持每天八九个小时蹲着练,3个月下来瘦了几十斤。二是“苦肉关”。刚干焊活儿时,经常被焊接时的烟尘呛得头晕眼花,眼睛被弧光晃得又红又肿,脸、胳膊和腿上到处是被焊花烫的疤痕,夏天连裙子都不敢穿。三是“理论关”。刘宏一边学焊活儿,一边学习电气焊理论知识,瞅准机会就向人请教,几年下来,光整理的学习笔记就有厚厚的十几本。她以柔弱之身,凭着善学习、肯钻研、能吃苦的精神,用7年的时间通过了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试,成为高级焊接技能人才的优秀代表,谱写了一曲“巾帼不让须眉”的赞歌。

从一名普通的电焊工,成长为首钢技能操作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年底又勇夺中华技能大奖;从“刘宏首秦工作室”到北京市“刘宏首席技师工作室”的建成,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有梦想,就有追梦的动力。一个人的作为,只有得到了企业、国家的认同,个人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