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古代工匠的技艺追求
工匠的产生和职业发展与手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是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后的产物。“工匠”一词较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阶段,工匠已成为一个独立而广泛的社会群体,但当时更多的是指木匠群体。到了汉代,百工皆称工、称匠,工匠的含义由此扩展到整个手工业从事者。
古代工匠的发展过程,是工匠自身传承师学、不断追求技艺的过程,也是社会促进其奋进发展技艺的过程。
首先,技艺追求是工匠的立足之本。古代工匠对产品是一站式负责到底的,工匠的技艺直接决定着产品的品质和形象。由于生产规模小、时间充足,为达至完美,数不胜数的能工巧匠,远离浮躁,心无旁骛,精雕细镂,千锤百炼,在技艺追求之路上留下了永恒的传世经典。中国工匠技艺在木业、陶瓷、纺织、印刷、测量、建筑、冶炼、水利等诸多领域得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其次,良好的珍敬工匠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古代工匠技术追求的外在驱动。在华夏文明之初,工匠就被认为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职业阶层;夏代设置“司工”,专司对王室手工业进行管理;西周设置了“司市”,对工匠制品的流程和质量进行监管;先秦时期,建立了产品的责任机制;唐朝构建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经营管理系统,并建立了“物勒工名”的署名制度,对工匠的资质与技艺水平提出严格要求;元朝建立了匠籍制度;明朝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匠籍制度,对工匠实现分类管理与控制,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分类和精细发展。
最后,“心传体知”是古代工匠的师徒技艺相承的方式。师徒相承主要采取的是一种“心传身授”的教育模式,要求以心传心、体察领悟、身知体会,即“心传体知”。技艺的传承过程,也是工匠们接受内在的艺术熏陶和心理契合的过程。在工匠技艺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受外界繁芜环境干扰和专注坚持的工匠精神和价值意蕴,促进了技艺经验无间断地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手工技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