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传承中国传统工匠精神
培育并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基础就是人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工匠精神价值观。如果劳动者具备工匠精神,则其在工作中会想方设法优化现有生产工艺,不断创新、挑战自我。工匠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的价值需求和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在营造社会积极向上的气氛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可见,要复兴中华,要国富民强,就必须具备工匠精神,否则难以成功。一直以来,我国职场的传统文化就是敬业乐群、鞠躬尽瘁,“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任何行业要想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做到精益求精。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为耻,在社会上营造热爱劳动的新风尚,通过各类媒体,以正向激励、思想教育、领导示范以及典型引路等举措,将我国人民艰苦朴素、克勤克俭、励精图治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引导人们以劳动改变个人命运、实现自我梦想,使劳动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高的价值追求,让每一个劳动者都得到社会的尊重。
我国传统技艺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但是,现如今,我国不少传统技艺逐渐失传,主要原因是其在传承方面受到诸多阻滞。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科技的日新月异,使不少传统工匠都面临着生存威胁,人们甚至一度将他们遗忘。因为他们所掌握的这些传统工艺生产效率极低,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法跟上机器生产速度,导致传统工艺的传承及推广都无法顺利进行,困难重重。现代劳动越来越趋向于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高校的培养目标也偏向于造就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专业才能的高级人才,即高层次的脑力劳动者。因此,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被人们看成是多余的活动,工匠精神逐渐受到削弱。重新审视中国的工匠传统,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弘扬中国的工匠精神及其优良传统,符合当今时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