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 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的主要阵地

9.2.1 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的主要阵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使命在于,要使劳动进入个性的精神生活,进入集体的生活,要使热爱劳动成为每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劳动教育的理想就是使每个人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就找到这样一种劳动,在这种劳动中能够最充分、最鲜明地展示他的天赋才能,并给他带来创造性的幸福感。人之于劳动的认识决定了其进行劳动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又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劳动价值观已成为各类各级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作为社会劳动力的生力军,每年有数百万大学生走向劳动岗位,他们的劳动价值观是否正确不仅影响大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同时也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与生产效率的提升,因此在大学阶段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抓好大学生确立和稳定劳动价值观的关键期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教育中的实习实训作为大学生直接参与劳动的主要过程,势必要发挥其劳动价值观培养的重要作用。在实习实训中,学生能够通过劳动实践更为深刻地认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能够通过与同学、校内专职指导教师、校外兼职指导教师、企事业单位与行业部门专家等不同主体的合作与交流,了解他人对劳动的认识和态度,感受他人辛勤劳动的行为,在他人的示范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品质反映的是一种劳动品德,即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品质,表现为:在学习工作中,要勇于担当责任,能够兢兢业业地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在挫折困难面前,显示出坚毅的品质,能够想方设法战胜困难,最终取得胜利。对多所学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认识劳动,热爱劳动,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观;但是学生参与实践劳动的积极性不高,当个人愿望未能满足或遇到挫折、失败时,容易产生消极、否定情绪,产生抱怨、退缩、放弃等不良行为。这反映的是学生的劳动品质还需要培养。劳动品质的形成要落实到劳动实践中,实习实训恰恰提供了到实践中锻炼的练兵场。实习实训是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独立操作,在不断探索尝试中体会劳动的意义,了解自身的劳动价值,在劳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认识自身的价值,进而激励学生练就精业和敬业、自信和执着的劳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