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和谐劳动论

1.3.4 和谐劳动论

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抓手。习近平对广大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是充分肯定的,对劳动者是怀有崇高的尊敬与热爱之情的。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和爱护广大劳动群众,切实把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不断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坚决扫除制约广大劳动群众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字里行间,流露出总书记对劳动者的关心之情,传达着他对劳动者权利维护问题的重大关切。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靠的不仅是艰苦奋斗的品质,还有广大劳动者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特质,中国正在走一条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要实现我们的“四个”自信,就只能充分发挥所有劳动者的创新精神,倡导广大劳动者形成辛勤劳动、创新劳动的社会氛围。

习近平非常重视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作用。2016年4月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劳模精神值得肯定与鼓励,更需要弘扬与宣传,方能凝聚更为强大的气场来推动社会主义劳动事业的发展。为此,习近平特别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是国家的栋梁、人民的榜样,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社会的发展需要发挥榜样的作用,以此来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工作,创造更大的财富。习近平认为,劳动模范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劳动模范的精神为新时代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供了精神动力支持。

小故事大道理

习近平实干兴邦的劳动故事

延安插队:打坝淤地“吃苦耐劳的好后生”

1969年冬天,习近平和其他两万多名知青一起,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开始了在陕北高原七年的知青生涯。在这里,他种地、拉煤、打坝、挑粪……和陕北的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来自城市的他不仅很快过了“劳动关”,还成了“最壮的劳动力”。2003年,习近平曾回忆那段岁月:“一年365天,除了生病,几乎没有歇着。下雨刮风在窑洞里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还要去放羊,什么活都干。我那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的。”

福建宁德:清淤修渠跋山涉水走遍穷困之地

1988年6月,习近平到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在那里,他依然坚持劳动不忘本的良好习惯。习近平在宁德待了1年11个月,基本走遍了所有的乡镇。当时没有通公路的4个乡,他去了3个,每个都用了一天时间。1989年7月,寿宁县下党乡发生灾情,在交通等各方面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坚持实地察看灾情。习近平带领地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头戴草帽,肩搭毛巾,顶着炎炎烈日,在崎岖山路上跋涉了两个多小时,方才来到乡政府所在的下党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褒扬劳动者始终保持劳动本色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后,习近平依然不改劳动本色,始终尊重劳动者,注重在劳动中与人民增强感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内考察调研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从贫困山村到基层社区,他走进群众中间,一起种树、打糍粑、炸酥肉……所到之处,留下了很多他与人民一同劳动的温暖记忆。

光阴荏苒,从当初梁家河一个大队知青,到如今成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始终保持劳动本色,一直尊重劳动、关心劳动者。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的重要保障。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思考与感悟

通过对这一章的学习,同学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以及新中国劳动教育史应该有了深刻的认识,请大家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厌恶劳动、鄙视劳动的现象?如何正确看待不尊重他人劳动,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些人劳动观的扭曲、变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