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 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

7.1.2 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

黄道婆(1245—1330),又称黄婆,后人尊其为黄母,清代时被称作“布祖”,在当时的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徐汇区华泾镇)生活,是我国宋末元初杰出的女纺织家、技术革新家。

南宋末年,松江府乌泥泾镇一带有个童养媳名叫黄道婆,她从小爹娘去世,日子过得非常艰苦!为免被招雇为官伎,黄道婆远离家乡来到海南崖州,在这里,她和当地黎家姐妹一起种棉、摘棉、轧棉、纺纱、染色、织布,学习纺织技术。对黎家姐妹织出的五彩缤纷的“黎锦”花被,她更是爱不释手。后来,她与黎家姐妹们共同研究改进纺织技术。

黄道婆在海南崖州生活了30多年,从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姑娘,变成鬓发斑白的老婆婆。岁月催人老,一群北飞的大雁勾起了她的思乡之情。她打定主意,告别了黎族姐妹,回到了故乡。她回到乌泥泾,令她欣喜的是,隔壁三婶婶还健在。三婶婶见黄道婆回来,与她畅叙旧情。二人聊到如何改进轧棉纺纱的事情。三婶婶的丈夫是个老木匠,黄道婆请他来相帮。经共同商量,黄道婆决定先改进轧棉籽的技术。崖州轧棉籽是用两根细长铁棍转动的,黄道婆画出图样,老木匠按图加工。三天后,黄道婆来寻老木匠,见一部木制手摇轧棉车已经做好,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剥得干净,又省时省力。后来,她又将其改进为一人手摇车。黄道婆又动脑筋,把原来一尺来长弹棉花的竹弓,改成四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她接着大胆设想,把原来一只锭子的手摇纺纱车,改制成三只锭子的脚踏纺纱车。经过多次试验,又从三绽加到五锭。工具改进后,黄道婆又在织布技术上加以改进,结果织出了“错纱”“配色”“提花”等五光十色的棉布和“乌泥泾被”,这些产品很快在松江一带得以流行。

黄道婆发明的脚踏三维纺车,对发展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技术比英国同类技术早问世500多年。英国著名科学理论家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称黄道婆为“东方奇女”。

黄道婆坚持纺织技术创新。她在海南生活期间,虚心向姐妹们学习纺织技术,向往更先进的技术,一有时间就钻研。回到故乡,她不安于现状,不断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改进,为世人创造了无数先进的纺织工具与织法。

黄道婆是我国卓越的纺织专家,为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非同寻常的贡献,不仅提高了棉纺织工具的可操作性,还加强了布料花纹的可观赏性,所织的布花纹生动鲜艳。黄道婆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好学、刻苦钻研、善于创新、精益求精的杰出工匠代表,深受后人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