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生产是电视文化产业的潮流与趋势

二、模式生产是电视文化产业的潮流与趋势

文化产业是全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而节目模式自20 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如今已成为价值数十亿产值的一种文化产业,并呈现稳定增长趋势。目前中国文化产品贸易虽然整体居于出口优势地位,但真正体现文化内容和价值的文化服务贸易,以及文化产品领域中的视听、表演艺术、录制媒体和新闻报刊等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并不强,中国这些高经济附加值、高科技附加值和高文化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占世界文化出口份额不足1%[5]。因此,对文化产业新型产品和潮流趋势研究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根据FRAPA(国际贸易协会)的数据显示,在2002—2004年里全球交易的模式有259个,而到2006—2008年,就有445个模式在全球57个国家进行交易,发展成1262个版本的节目,其全球贸易值也从64亿欧元增长为93亿欧元[6]。而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各类交易展会的增设极大促进了模式贸易的发展。商业电视台ITV 节目主管大卫·李德门特指出,模式产业是电视娱乐产业的未来。播出方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分享收视率,分享概念、想法中获得共赢[7]。而模式生产成为文化产业的新潮流有以下三个依据:

首先是因为全球化的市场对“国际化叙事标准”的需求,文化产业和工业产业一样,追求同一标准的大批量生产能满足全球各地市场的需求。制作完成的电视剧和电影无论采用多么商业化的手法都会鲜明地打上原文化的烙印,随着全球观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对这种文化入侵的觉悟也就越高。而模式的属性就要求本土化的改造,故而其文化烙印较为淡薄,可以满足“国际化叙事标准”的需求。其次,根据英国本土的市场调研结果[8]显示发达国家的观众都表现出对电视内容的符号权力的持续反感和抵抗,观众追求电视展现更为“原生态”(authentic)生活状态和人物。这也促使了真人秀节目在各频道的比例不断提升,使得播出平台对模式的需求更大。ITV在2014年专门开设了一个新的频道ITV Live来播出真人秀和生活类节目。再次,由于模式将机位设置、嘉宾站位、灯光、镜头设计、音乐节奏、背景等一切可操控的细节标准化,在技术层面上保障节目的创意的实现,并确保节目质量。引进模式的制作团队在执行模式的制作宝典时自然地学习了西方国家经年累月积累的实践经验,了解到幕后看不见的制作过程。并且大部分模式制作公司在出售模式的同时会为购买方配置相关指导制片人(flying producer)。通过购买模式来学习制作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吸引力使得模式产业在电视工业起步晚的发展中国家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