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韩国学习融合西方技艺
全球化浪潮制造了一种杂糅的文化审美标准,中国观众虽然被西方模式节目的新奇性和高制作水准所吸引,但却难以与原模式产生文化上的共鸣。因为对大部分观众而言,观看电视节目多是在家庭客厅中完成的休闲行为。节目不应当要求观众具有对某一特定文化(尤其是外国文化)的知识和理解,而是要用靠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因此,虽然西方技艺是必需的,传统文化也是必需的,但观众需要的是一个巧妙地融合西方技法和东方文化精髓的节目,而不是以西式外壳包装中国内容的简单组合。在上一章对《爸爸》模式的分析,我们就看到了韩国模式在节目内容上成功地融合了东西方,包括对模式的营销和运作。
韩国模式懂得以西方叙事技巧为东方的观看习惯服务。观众观看真人秀的动力不是为了更好了解自我,而是寻求一种更好生活的范本,一种可以借鉴的生活模式。相对于西方观众,亚洲观众更倾向于在真人秀中看到明星而非素人[95] ,这也是传统价值观中向社会上层阶层学习的体现。此外,韩国真人秀节目模式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参与者通过节目中的考验或经历能够提升自己、突破自我,达到一种更高的道德标准,而非更高的社会地位或累积更多的财富。近年来大热模式《奔跑吧,兄弟》(Running Man)虽然叙事方式多借用设悬疑的手法,但整体风格紧张而不失风趣。选手展开竞争既不是为了考验人性的金钱或名声,亦不是强加的慈善公益,反而是为了展现队友之间的情谊、东方式的智慧以及为大众提供娱乐。因此,即使模式对失败方的惩罚涉及限制食物或工具,最后也会被选手之间的温情互助所化解。
中国生产出《好歌曲》这样西式外壳下的原创作品,韩国融合东方精神和西方技艺制作的《爸爸去哪儿》这样的原创作品,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两国在电视制作经验上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内急功近利的市场所决定的,我们比韩国更重视国际市场的开拓,选用一个西方标准是最快与国际接轨的方式(ITV对《好歌曲》的认可归功于这种接轨),但并不是最好的方式。韩国对国内市场的重视超过了国际市场,而中国的市场文化是不满足于亚洲市场的,它太过于想要得到西方的认可了。这也是由国家经济水平所决定的,我们在面对西方时相对于韩国缺乏一种淡定从容的态度,作为“他者”的自我意识更为强烈。中国电视业目前对韩国模式的学习是在韩国方在地化基础上的在地化。这极大地改变了中韩两国在文化权力格局上的关系。韩国的成功不仅为中国提供了途径和范例,也成为推广西方系统的东方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