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化

(一)全球化

全球化是模式与生俱来的属性,模式的全球化研究延续了早期视听节目的全球“流”的研究。最开始这股“潮流”被认为是单向化的:从美国输往世界各地。但是90年的国际电视市场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包括约瑟夫·斯特劳巴哈(Joseph Straubhaar)、约翰·辛克莱(John Sinclair)、伊丽莎白·杰克(Elizabeth Jacka)以及斯图亚特·坎宁安(Stuart Cunningham)等学者都强调了“地域文化市场”的日益重要化。这与这一时期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研究是相互呼应的。西方对模式的跨国化关注多集中在对经济领域的考察,例如许多西方学者都密切关注模式贸易和全球化的关系。他们认为模式通过影响平台、市场、劳动力、观众以及电视内容的输出重新塑造了全球文化(M Keane,2008)。这些研究很自然地探讨了这些进口模式对输入国的传统文化、现代化和自我意识(T Lewis & F Martin &W Sun,2012),以及媒介结构生产和输出(Y Kjus,2009)的影响。模式的本土化往往被视为抵抗文化均质化的一个证据,然而包括乔里安·凡·基伦(Jolien van Keulen)和托尼·克里里南(Tonny Krijnen)在内的学者更强调其功能的有限性。他们认为,少数几个地区迅速增长的电视节目出口量远远无法对好莱坞在全球电视产业的统治地位产生威胁。同样,研究者也意识到,全球经济的整体化和标准化是模式全球传播的前提。由此可见经济虽然不是本研究的重点,但却是模式的全球化无法绕开的话题。国内也有少数学者视野开阔,将真人秀节目模式放置到全球化这一范围来考察,例如,陆晔和赵民就在《“无脚本娱乐”:节目模式与电视娱乐全球化》一文中结合了全球在地化这一理论来考察节目模式的本土化过程,可惜研究仍落在业务操作层面上。以往的研究对不平等的全球媒体潮流做出了许多宏观的考察,也在案例分析的微观层面多有研究,然而,从中观层面的探讨还有较大的挖掘空间。这也是本书采用的视角,从生产机制这一中观层面入手,通过研究模式产业的跨国生产这一具体传播实践来考察模式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