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思维外壳下的中国内容:《中国好歌曲》

一、英式思维外壳下的中国内容:《中国好歌曲》

中国顶尖的电视制作人都无一例外地认为学习海外模式,为的是“有一天能把中国模式卖到海外去”。但在以西方模式为主导的国际电视节目模式市场,中国模式一开始就面临是原创还是模仿的两难境地。若根据西方的价值观来制作模式,则失去了模式的卖点,因为引进模式的动力是为了引进新的观念;但若依据非西方国家自身的文化来制作模式,则往往难以被西方的制作人和观众所理解。例如上文提及的《爸爸》模式的戏剧冲突在于挑战儒家文化中父权的角色,然而这对西方社会而言这是难以理解的[13]

虽然先后有几档国产模式节目宣称已获得国际关注并计划输出海外,但目前获得了实际的商业认可的是原创音乐真人秀节目《中国好歌曲》(以下简称为《好歌曲》),2014年英国ITV Studio宣布订购该模式版权,并将负责其国际发行权和英国播出权。该模式是由《中国好声音》的制作团队研发的,模式的主要内容是由素人音乐创作人演唱自己的作品,4 位导师盲选后,指导选手创作,再经过多轮PK最终选出年度好歌曲。可以看到这档模式对《好声音》和其他选秀真人秀模式的大量借鉴与直接照搬,盲选的形式(椅子的仪式)、逐级淘汰的赛制、评委与导师身份的混合,甚至连评委的性别构成也是套用国际惯例的:三男一女的组合(第三季甚至直接套用荷兰版《好声音》第一季所用的双人导师共享一把椅子的形式)。模式的具体执行从节目流程到选角标准,从拍摄手法到剪辑节奏几乎都和《好声音》一脉相承,节目组认为从《好声音》直接的经验继承能强化对节目风险的控制力,从而保证节目的制作质量。毫无疑问,从收视率和口碑来看,《好歌曲》作为一档原创的模式节目无疑是成功的。首期即以CSM全国网1.91%的收视率击败韩国模式节目《我是歌手2》(1.66%),虽然后续收视略有下降,但仍然在社交媒体上保有较高的话题量和关注度。但是这档模式节目获得中国观众认可的原因是在于其内容展现了中国文化和生活,而非部分学者所提出的主题上“从造星到造曲的创新”,或是“对歌曲背后个人情感的挖掘更深”[14]。从观众最为关注的内容也可以看到,连接节目与观众的是歌曲本身,而非创作者的情感。第一季中网络点击率最高的是《卷珠帘》和《明天不上班》,前者凭借浓郁的中国古典曲风以及优美的歌词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后者则依靠极具标签特质的地方语言以及反映市民阶层的朴质心声成了冠军,都是因为和观众的情感经历以及日常体验紧密相关。至于第二季中被广为传播的歌曲《悟空》,则是中国最脍炙人口的“西游记”题材有直接的联系。节目内容的成功并不能说明模式原创性选题上的成功,更多是因为中国的原创音乐市场远未达到英美国家的成熟度,很多原创音乐人找不到较好的输出平台。在这个层面来说中国的部分文化市场还在经历前资本化。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好歌曲》是一档高度本土化的西方模式节目。正如席勒指出的“跨国公司损坏了非西方国家的文化自主性,创造了一种对传播和媒介硬件和软件上的依赖性”[15]。这种依赖性使得中国原创模式在内容上中国化而模式结构上却难中国化。就2014年MIPCOM的反馈情况以及在英国本土的调研来看,《好歌曲》模式在欧美主流媒体播出的可能较低,一方面是作为达人秀这个类型欧美市场已经相对饱和;另一方面来说,虽然这一模式由于极其近似西方的标准,能够迅速地被西方市场理解,但核心创意并没有展现足够的中国特色,以形成排他性的卖点。此外该模式号称不聚焦“造星”,而是“造曲”,此节目主张本身就与真人秀对“人”的关注相背离,这种急于在形式上强调独创性的做法也反映了中国模式所面临的两难境地。

更应该警觉的(但绝非需要被排斥)的是原创过程里英式“反转”思维的植入。反转是模式创意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例如《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就是英国模式中反转思维创造的最经典案例,它对以往游戏节目主要规则的逐一反转,例如直接给出问题答案,去除时间限制,打破孤军作战的形式(提供场外求助机会)等,创造了这一划时代的超级模式。《好歌曲》既以原有选秀节目模式元素为基础,又打破“名人演唱新歌”和“素人演唱名曲”两种固定模式,用“素人演唱新歌”的形式出现,都是这种反转思维的体现,这是比直接输入一种认知更为深刻的思维影响。正如迪克斯指出的,他者(非西方)的艺术家或者个人在创作时如果想逃避西方以往对民族的划分,却很容易被同质化或者被指责失去真实性。[16] 《好歌曲》的模式原创经历无疑是这种创作思维同质化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