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东方新“面子”礼仪:韩国、泰国《让我美吧》

三、塑造东方新“面子”礼仪:韩国、泰国《让我美吧》

受到20世纪末英国改装/妆类生活节目(makeover lifestyle show)模式的影响,美国电视人在21世纪初创造了以整形手术等极端方式改变参与人外貌的模式节目,其中以《改头换面》(Extreme Makeover)和《天鹅》(The Swan)最为知名。中国也曾在同一时期模仿制作过一档名为《天使爱美丽》的整容节目,然而由于片中出现大量直观的、血腥的整容手术镜头,以及过分强调社会对外貌的重视,使得这几档节目在欧美国家和我国都引发了巨大的社会争议且收视率表现一般,很快遭到停播。然而,韩国2011年基于《天鹅》的模式制作了整容节目《让我美吧》(Let Me In),不仅获得较好的国内收视成绩,并将这一模式出口到了泰国,同时在社交网络上吸引了许多青少年用户的关注和好评。

《让我美吧》的模式每周会设定一个主题,如过度肥胖,或是“像男人一样的女人”,邀请属于这一类别的外形上有“重大缺陷”的两位女性参加,经过接受主持人访谈以及节目的医疗团队的评估,选中一人参加“美人改造”。改造团队除了整容外科医生外还包括形体训练师、心理治疗师、才艺训练师等,他们会共同设计了一个全面的计划在两个月内完成对参与者的外形改造,此后,节目组会邀请国内顶级的造型团队:化妆、发型、服装对其做最后的包装,最终让“变身”成功的素人重回舞台亮相,再与她们的家人相见。节目正式开始前会有一个“海选”的过程:节目组会先对数以千万计的素人进行书面审核,然后是面试,再然后是主持人和医生核心团队的面谈,提出基本诉求,但这些内容仅以片段剪辑的形式展现在节目中。考虑到同类节目曾在欧美国家引发负面评价,《让我美吧》不会出现直观的整形手术特写画面,多用手术室全景或者医生工作的镜头取代。此外,节目还特意打造了一句宣言:“跨越争议,走向感动”,每集出现在片头节目名称下方,并以主持人口播的形式反复出现,以彰显自己与以往整形节目的不同。片头也设置了“不适合15 岁以下的青少年观看”的字幕提示。然而这并没有改变节目强调甚至鼓励把容貌作为一种重要社会资源的价值观。此外,有别于西方真人秀对身体作为个体主体性“寄存处”的那种关照,韩国的改装节目模式是通过对参与者“异常”标准的异化,身体物理塑形过程的强化以及社会性别礼仪的培训完成对公众的训诫,从而参与到韩国社会在新时期对东方的“面子”礼仪的重构过程。

儒家文化的“脸面”与西方“面子”理论的礼貌指向有着明显的差异,面子既可以是个体经由他人获致的社会尊严,也可以是他人允许、认可的公众形象[20]。这种公众“形象”在韩国文化或者在韩国整形文化中被简化为“容貌”,容貌是面子的重要内涵。根据韩国学者崔善钦和柳承耀关于韩国文化中“拯救面子”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保护“面子”可能是一种“伪装”的过程。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脸”的意义实际上是指身体的外形。因此,其他人如何评价一个人的“脸”/外形可以影响此人的“面子”[21]。受到东方集体主义的影响,在韩国语境下,改变个人容貌并不仅是一个自我提升的事件,它是一种对社会规则的遵守(即实现社会对“什么是美的个体”的期望),甚至是对民族颜面的维护和提高。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是整形节目,创意和结构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韩国模式在亚洲地区获得了更高的容忍度和认可。而相比之下,欧美国家中,人们极少公开评判或试图矫正对方那些外形“缺陷”,以避免遭受“攻击”“物化”对方的指责,相对完备的残疾人法案也会保障各类人的权利。

《让我美吧》的模式首先做的事情是重新设定“异常的”外形的标准。不可否认,节目的确“收治”过一些面部有严重缺陷的素人,如大面积烧伤、上下颚严重错位等。但仍有大量人种学上具有韩民族典型外貌(如丹凤眼、长脸形)的人在节目上哭诉:“想象普通人一样的活着,哪怕一天也好。”然而从节目最后实现的效果来看,这些改造远高于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长相,医疗团队也不是仅仅以功能矫正改善为最终目标,而是在此基础上追求打造“明星”似的容颜。在进入到每期“两选一”的环节时更能看出这种标准异化:主持人与两位素人在封闭的灯光较为暗淡的小房间采访完之后,外部的医生团队开始讨论应该选择谁作为手术对象,一般而言,节目组是依据视觉效果可改变的潜质而不是真正的身体缺陷来选改造对象。例如,第四季第一期,在患有多囊卵巢症的“胡须女”和面部骨骼、行为偏男性的女生之间,医生们却集体选择了后者。事实上,明显是前者身体真正的出现了病态,但后者却被判为是“异常的”,更需要改造的。此外,还有一个五官十分出众,仅是身材较为肥胖的女生也被节目挑选成为改造对象。原本是可以通过运动来完成的塑形变化,却非要通过抽脂等快速的医疗方式来完成。改造完成后,主持人和嘉宾对素人的评价也以“好漂亮,好性感,好可爱”为主,将这些标准视为是正常的女性身体,将这些极端的改造手法视为恢复正常的过程。

韩国模式与美国原版的另一个较大区别是,赋予身体塑形和医疗面部整容同等的篇幅。虽然外形上的变化主要是靠整形手术来完成的,但手术过程和康复都是以片段影像一笔带过,绝口不提手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以及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参与者承受的精神和身体疼痛,反而给予瘦身训练和形体仪态塑造更多的镜头时长。参与者在最终亮相时都会“汇报”自己的身高体重,几乎所有人都有明显的体重下降,包括是那些原本就是正常体型和体重的人。这与韩国当今社会以“灰姑娘体重”为美的潮流有关,“灰姑娘体重”指一种理想的外观所需要达到的重量范围,代替了科学身体质量指数(BMI)的标准体重,前者远低于后者[22]。而拥有“苗条”的身材是“对想要在社会上正常生活的韩国女性来说不可或缺的礼仪”[23]。有趣的是,韩国女性肥胖程度在世界最低,过去10年几乎没有增加[24]。节目异化了“正常的”体重范围,并将身体由整体评价细分为单项考核,即使是整体体重达标,仍需要对存在“缺陷”的部分进行严苛的修整才能达到完全“正常”,而这种“正常”几乎无法靠先天实现。因此节目暗示参与者大多是通过“艰苦而漫长”的塑身运动获得了优美的体型,这也弱化了在节目中外科手术才是实现外部改造的根本,将一件绝大部分韩国民众都难以从经济和精神范围承受的事件隐藏在一个似乎可以通过个体努力就能实现的叙事中。参与者的转型更像是一个励志故事,而非一个小概率事件。

和大多数整形节目一样,《让我美吧》虽然包含男性参与者,但主体仍然是女性。和西方真人秀一样,女性的身体通常是被公开展示的客体或商品,但在韩国的文本中,这一展示过程还包括对韩国传统女性规范的一种复兴与强化。除了上文所陈述的将“像男人一样的”女性视为异常,节目也反复提到“女人味”这个概念,它不仅要求参与者有低于科学标准的体重、S曲线的体型、柔和的面部线条、优美的身体姿态,还要有“温柔的眼神”,“会撒娇”。如果不具有这些特质则需要找到“心理问题”的根源,于是节目中心理医生的主要功能不是预防和治疗术后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创伤,而是纠正偏离了传统女性规范的心理“异化”,中性或者偏男性的性格都被归为“异化”。这正印证了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著名论断:“一个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One is not born,but becomes one)”。《让我美吧》对韩国女性的塑造既以社会资源奖励为动力,也以社会惩罚为刺激。一个“完美”的外形会提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在一个“外观驱动”的社会中更会直接转化为权利。一个韩国女性如果能够承受外科手术的痛苦、艰苦的健身训练、严酷的节食过程(当然,还要足够“幸运”得被节目组选中),她将获得一个足以放心公开展示的完美外在作为“奖励”,这种外在会带来实质的社会资源:金钱、美好的情感以及对当事人的“面子”的满足,使其在公共场合提升自信与自尊感。当然在《让我美吧》这个文本中,这名韩国女性或男性还需要向节目组让渡身体的隐私权和控制权。因为身体被视为是一种公开展示的资源,所以改造完成后,素人亮相时首先面对的是节目的主持人、观众、医生团队,然后是自己[25] ,最后才是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反之,普通人将会因为没有接受改造而遭受惩罚,根据雷丁的研究:基于羞耻感的作用,面子是一种有效的惩罚机制,以他律的形式约束着个体的行为[26]。《让我美吧》为了突出改造的戏剧效果会着力凸显这些素人因为容貌上的普通或“缺陷”而失去“面子”,从而遭到社会惩罚:通常以与家人的冲突(包括父母不满、手足不和、丈夫出轨)、职场不顺或寒酸的家居环境为主要表现方式,而在这其中参与者与母亲之间的冲突是最常见的“不完美”的旧身体带来的困扰,从而形成了一种否定“天生”的隐喻。而理想化的新身体只能通过“人体改装团队”的帮助才能实现,节目模式通过创造这种“新身体”展现了“社会控制的直接轨迹”[27]

由于韩国版对个人身体的改造不是以功能正常化为目标,《让我美吧》这档节目更像是韩国造星产业的前传。嘉宾在点评素人参与者的最终容貌时大多以“像某位明星”来进行评判。有时参与者也会被要求进行演艺表演,作为最终展示成果的一部分。事实上,不少被改造者通过这一节目正式进入娱乐圈成为一名全职艺人,所以整个节目更像是艺人出道前的准备工作,而不是将一个先天特异的个体融入正常群体范畴的过程。节目的英文名《Let me in》也暗示“让我进入这个圈里吧”的意涵。参与者从黑暗的候场区到昏暗的访谈区,再到灯光明亮的舞台,最后走到灯光聚焦的展示区,也暗示着素人一步步成长为艺人需要经历的关卡。事实上,经历过这些培训,体验过这种关注度,她们也很难再度融入日常的普通生活中去了。泰国版在这个方面做得较好一些,仍以素人回归日常生活为主要目标。比如在收治一个下颚严重突出导致咀嚼困难的工厂工人时,外形医生表示,“希望经过治疗以后,会有同事愿意陪他一起吃饭”,以实现人际关系正常化的朴素愿望。与韩国版自始至终呈现着偶像剧般的画面风格不同,泰国版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符号:破碎的镜子——在宣传片中,参与者、主持人、医生都手持不同形状的镜子碎片,在正式接受整形之前,参与者的脸会反复呈现在一面巨大的破碎镜子里,寓示着参与者要被打碎然后重塑。这一意象的添加相较于韩国版本又多了一层严肃感和现实感。

总的说来,《让我美吧》在改编西方模式的过程中较好地满足了本土社会训诫公众的需求,不仅实现了对女性身体的道德化收编,也为韩国现代国家“外观”产业(包括整容、塑形、化妆)正名。整形与造星都是为了使参与者更加符合社会“礼仪”,依据韩国文化对“面子”的定义制定了“一整套的行为互动法则和社会控制机制,贯穿了个体(尤其是女性个体)社会化的全过程”[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