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的创意生产流程
标准化是真人秀节目生产的重要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节目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模式就是指将节目生产流程标准化。在重视规则的英国,模式行业的生产流程也已经树立了公认的标准,而在成熟的精细分工下,这些标准又被不断细化和完善,而“精细”本身也成为模式生产的标准。
前BBC娱乐节目研发部门的总监David Morgenstern总结了英国真人秀节目模式研发的基本流程,大致分为五步:了解频道采购需求;了解和懂得观众;节目创意;细化创意形成可操作的模式;兜售。其中每一个步骤又有各自的操作流程,我们以第二步受众研究为例,在英国模式行业遵循的操作,大致如图2.3 所示。
图2.3还可以继续往下细分,可以看出英国制作人对于如何开展模式的创意研发已经设置了规律性的步骤,可以极大地提高研发的效率,并且方便积累和传递经验。

图2.3 英国模式研发之受众研究流程(部分)图
首先,我们在理解这种规则式的流程时需要注意,这不仅仅是操作流程(模式的执行手册更为精细),而是指导思想如何运行的流程,因而它对社会的影响力更为深刻,又由于模式天然的跨国性,这种对思维方式、思想路径的指导作为一种生产知识(关于如何生产的知识)对建立一种全球化的标准起到了重要作用。动态的传媒组织的形成与彼此联系的方式是信息交换,但是这种信息却不是单纯的信息,而是带有社会权力的“知识”。[38]知识合法化这一过程本身就会为附带的社会权力背书,这种权力关系的跨国再建首先在制作人中展开,被采访的英国模式从业者大多都倾向于认为模式在地化遭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无法达到西方国家原有的节目标准(预期)。但国情的差异仅在模式执行过程中被考量,在原创过程中却被忽视了。如果模式生产知识学习者严格按照建立在英国这一特定地理文化区域经验上的流程来进行研发,很有可能会忽视本土文化中所独有又待开发的创意资源,因为执行标准就意味着放弃标准以外的可能。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根据英美国家的经验,素人唱新歌的节目难以获得成功(因为难以引发观众的共鸣),可是这一类节目《中国好歌曲》却在中国境内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收视反响。可见标准化的使用对原创性和文化多元都是有实质的损害的。阿多诺在对流行音乐进行批评时就特别指出,文化工业生产出的产品受到标准化过程的支配。标准化是指各个产品(通俗歌曲)之间实质上的相似性,任何部分都可以被随意地替换掉。但建立标准对输出国的生产者是有利的,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国际资源,因而他们会不自觉地使用自身在文化关系中的优势,将自身的标准进一步普及化。
其次,这种标准化是针对全球市场展开的。标准带有两个重要含义,一是共同使用,二是重复使用。这与资本运营的需求是极度吻合的。资本追求市场的同一性,以便使同一商品满足尽可能多的群众,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以降低生产风险。因此,培养相同或相似的观众对生产机制标准的全球化也是必经之路。在这样一种标准化的思维影响下,模式制作人也倾向于认为全世界的观众都是一样的,他们所寻找的也是观众作为人这一物种所具有的共性,创作原则是挖掘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共同具有的心理需要,并以不同形式满足这种需求。标准化的思维是以观众需求为核心发散的,它认为观众虽然都需要看到新奇的内容,但本质上他们喜欢对即将要发生的媒体内容有一个正确的预判,于是赋予观众对内容的控制感。ITV立台之时就提出了口号:给大众他们想要的。但事实上是大众在切实看到节目之前并不知道想要什么,或者提前预判自己对媒介内容的喜恶,观众所拥有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是建立在媒体人主动提供内容的基础上的。就如鲍德里亚提出的逻辑,是生产为消费创造了材料,也是生产及其产品引发了消费者的需求,甚至生产出消费者本身。在娱乐电视出现之前,虽然人们有娱乐的需求,但是电视娱乐这一虚拟的方式取代真实的身体体验,引导了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向。另一方面,电视是一种娱乐,但是是一种“霸权性的娱乐”,因为不同于网络等新媒体,电视的播出是单向性的,由于缺少互动的选项,电视观众的观看方式是相对固定的:只能选择看或者不看,并不能“操纵或改写电视”[39]。对电视消费方式的固定,反过来也决定了生产方式的固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作为公共电视台的BBC与民族国家这一概念捆绑在一起,对英国民众而言,BBC既是整个国家历史的一部分[40] ,也是“英国生活方式的一部分”[41]。BBC作为传播业的领头羊,与国家民族的捆绑使得其自然地成为英国电视业的一种标准,在此我们并不否认这一标准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但作为标准,就是对其他可能性的否定。这种单一标准的危害性,我们可以从更远的英国历史中找到佐证。例如,“向上流社会看齐”也是一种把贵族的行为和思想作为各阶级标准的表现,事实上,看似是普通民众自主选择的方式,由于贵族垄断性的传统文化教育与文化消费方式,使得贵族的模式标准成了全社会的导向[42] ,工人阶级在感染贵族阅读书籍的这一正面的生活习惯的同时,也不自觉地受到上层阶级的价值观念的影响,认为只有达到一定标准(有教养、有知识)才“享有和其他阶级一样平等的讨论政治的权利”。这些对“阶级”定义的标准,以及对标准本身的定义,导致了工人阶级内部的第一次分化。标准化无疑是资本主义大生产之后才出现的生产逻辑,它对内容和市场的控制需求是植根于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规律之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