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庭生活的凝视与介入:《超级保姆》与《保姆911》

二、对家庭生活的凝视与介入:《超级保姆》与《保姆911》

我国对西方国家的模式研究中最为缺乏的是对“素人观察式”真人秀节目模式的研究。这类真人秀有别于选秀节目,包含了欧洲大陆对人性凝视和自我反省的哲思传统。然而,由于它相对难以引发大众“无理性”狂欢,商业价值小于选秀和竞争类节目模式,国内电视台引进较少,相应的,学界的研究更多只停留在引荐的层面。事实上这一类模式才是最能体现英国真人秀节目模式的深度和创意所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英国积极拓展真人秀模式的题材范围从商业职业领域到家庭生活,分层次地探索“人”在不同场景下的“真实”。有异于《老大哥》和《幸存者》模式设计迫使参与者表演“极端的自我”,保姆系列真人秀似乎是将“不正常”或者“极端化”的家庭(育儿)生活引导回“正常”。然而无论出于怎样模式设计的动机,真人秀这一节目形态对普通人家庭生活的凝视与介入越来越深入了。

最早涉及育儿这一话题的真人秀节目模式是2004年BBC 播出的《小天使们》(Little Angels),鉴于BBC公共电视的服务义务,每一集节目模式除了展现专家们通过观察而后介入帮助一家父母管理行为不端的孩子的过程外,还向观众提供常见的育儿问题的对策。其后续者《超级保姆》(Supernanny)在同年4频道播出,节目记录专业保姆Jo Frost 帮助父母正确地教育孩子,展示给父母不同的管理方式,并重树家庭生活的秩序。该节目细化了模式的环节,将观察与介入细分成五个环节:第一步在车上观看DVD,第二步去家庭实地观察,第三步召开与父母(家长)的会议,第四步带来工具协助父母,第五步离开家庭一段时间让其自行管理,再返回观察,必要时提供加强辅助。并通过强化与复制形成了节目标示性的细节,例如保姆的固定造型,车牌为“超级保姆”的出租车等。2005年美国ABC电视台引进了该节目模式,连同《超级保姆》的主角本人。受到Jo本人强烈的个人风格的影响,美国版对模式的改动并不大。同时期内,美国基于《小天使们》的模式概念和大致框架制作了模式节目《保姆911》,由英国的保姆们来帮助美国父母管理他们的孩子。保姆们服务过英国皇室的经历是节目的一大噱头。除了保姆在实验过程中全程待在受托家庭外,基本步骤和超级保姆相同。但这两档节目在模式执行层面却有较为明显的差别。

表4.2 英国版和美国改编版《保姆》实操层面的区别

《保姆911》一度被认为是《超级保姆》最大的竞争对手,但从收视反馈来看,《超级保姆》在英美两个国家都更受欢迎。这种成功与节目的选角有极大关联,Jo Frost 在节目热播期间成为一个新的“电视英雄”,她的个人能力被节目反复强调和放大成明星式的魅力,符合欧美国家对个体的重视,也迎合了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此外,英版的互动模式使得家长们的成长显得更有说服力:他们取得进展,又遇到阻碍,最后获得成功。而美国版则为了增强戏剧效果,花费了太多时长来展现原家庭的混乱,使得改变过程展现不足,保姆与家庭成员之间带有社会礼仪式的距离也使得保姆所起的作用被打上问号。

育儿类真人秀节目模式和同时期饱受非议的《换妻》[6](及其衍生品)一道深入到社会组织的最小细胞:家庭,窥探其个体家庭秩序、婚姻关系与内部话语体系。尽管后者刻意强调家庭选择上的差异,但这种被示范的对象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中产家庭为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