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本学习把西方变成自己的文化素材
如果说韩国对西方的学习还停留在技术层面,日本却已经按照自己的文化逻辑对西方文化进行切割和重塑,使其成为适合于自身范式的文化素材原料。日本如今所做的事情正是西方一直以来对东方所做的事情:把西方文化元素融入自身的文化规则之下,将西方的真人秀模式中的新元素作为自己创造的灵感来源。一直以来日本真人秀似乎是按照自有的轨迹发展,成为国际模式市场中具有鲜明标示性的一个类别。然而1993年在日本播出的厨艺真人秀节目《料理铁人》(Iron Chef)却与西方厨艺类的真人秀有较高的重合度。通过分析该节目模式的内容元素就可以看出日本文化对西方文化的自然融合。这些西方元素的运用使得节目对西方观众有天然亲近性,即使是那些对日本文化完全陌生的西方观众。而这种亲近性又有利于西方观众接受其改编版本。
《料理铁人》大致形式与《厨艺大师》的早期版本相似,每一期有嘉宾厨师挑战节目的常驻厨师“料理铁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项指定主题的食材料理。但竞赛背后的文化情境更为丰富:主厨Kaga在他的城堡(西方元素)中设下“厨房竞技场”,在这里迎接来自“世界各地”厨师们的挑战。Kaga有一个美食学会,由三个“料理铁人”组成,Kaga本人带队,另有中国厨师和法国厨师(后被意大利厨师取代)各一名。现场有主持人和嘉宾评委等人点评做菜的过程,最后由评委根据“最好地表现出主题食材的独特品质”的标准评判选手的胜负。结构上与英国模式十分相近,但日本真人秀模式偏好为节目要设计一个故事背景来说明为什么参赛者要竞赛,通常都是为了“人民的欢呼和永远的名誉”(上文提及的《武石的城堡》也是如此)。相比之下,西方真人秀竞赛几乎都是以物质为驱动力的,高额奖金的设置也为节目叙事省略了许多解释部分。在《料理铁人》每一期节目的开篇都要复述引用一个法国作家的话:“人如其食”[96]。以西方文学来印证节目的意义依赖于本土观众的媒介素养。相对于其他亚洲国家,日本表现出更突出的国际视野,国内观众将海外文化看作自然而然的东西。国际性是日本显著现代性的特征之一,因为“对外部世界的吸收是形成‘日本’ 这一集体的一个基础”[97]。此外,Iron Chef 这个外文名是节目自带的译名,主厨Kaga每次都会用这个英文名称来鼓舞他的厨师们。比赛是以食材为主题,而并非以主题为比赛内容。很多主题材料是日本地域特有的,例如豆腐、乌冬面、河豚等,也包括一些西方人常用的食材,这说明这些食物在日本日常生活中也已经普及。2003年该节目作为《日本圣诞爆竹》和Japanorama(关于日本的系列纪录片)的部分在英国播出,2005年英国正式引进并改编了该模式,在英国版的改编中故事背景被简化,厨师不同的国别身份也不再被强调。但同年发生重大改编的《厨艺大师》对食材的重视明显受到该节目模式的影响。
罗兰指出殖民国家对西方入侵的强烈反应都引发了对传统的“再发明”。日本在“操纵其历史”,以及吸收其他文化的形式表达其本质这一点来看颇为成功[98]。在他看来,日本对西方的学习成为西方知识和思想在中国的“传送带”,并“部分扭转了”日本与中国的关系。这种对西方回应的成功不仅改变了日本自身,也改变了日本与具体某个国家的关系,进而改变了日本与整个世界体系的关系。可见西方出于资本扩张和为资本扩展提供便利的全球化的目的,在多层次上改变了世界的秩序与结构以及国家之间的关联。日本作为国家个案,在国际关系中从弱势向强势的转变被作为资本主义公平竞争理念的例证。日本的文化表现和社会发展的确是西方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特例。因为日本的外向包容性,使得其现代化过程或者说进入世界核心社会的方式对本民族文化的损耗较小。中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受日本这种形式的示范性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包容力有关,这也为中国电视人学习日本提供了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