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职业化的身份认同

(一)高度职业化的身份认同

社会学家亨廷顿认为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①归属性身份,如年龄、性别、人种等;②文化性身份,如民族、语言、宗教和文明等;③疆域性身份,如所在区域、国别等;④政治性身份,如集团、党派、意识形态等;⑤经济性身份,如职务、职业、单位、产业、阶级等;⑥社会性身份,如俱乐部、同事、休闲团体等[31]。上文梳理的核心词汇表大致可以体现经济、疆域、文化三大类的身份认同的意识。与经济身份相关的词汇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六项:

(1)职业个体的自我定位:(模式)制作人

(2)职业实践行为:工作(work)[32]、思考、尝试、改变、懂得、创造、制作生产、受众研究、研发、购买、出售

(3)实践的对象:节目、模式、娱乐(节目)

(4)实践的条件:市场、时机、资金、多年(的经验)

(5)实践的目标:新的、有趣的、不同的、(降低)风险、有效的(work)、有创意的

(6)群体归属:(制作)公司、BBC电视台、ITV电视台、媒体、频道、播出方。

制作人(producer)作为模式的创造者和执行者无疑是整个行业中最重要的身份。实践行为的核心词基本反映了整个模式行业运营的流程,这些表行为的动词也直接反映模式属于创意产业,从业者“思考”“尝试”“改变”都是为了制作出“新的”“有趣的”“不同的”的节目模式。可见追求差异性是模式行业的重要准则。而这种追求是通过大量的工作(work),以及对节目市场可行性(worked)的考量来实现的。直接与经济相关的词汇还有:金钱、生意、市场。

表示疆域身份的词是:英国、美国、中国、世界、国家与地区。统计结果显示,“英国”一词的词频占据了绝对的高位,一方面是因为采访内容针对英国这一特定区域展开。另一方面,这样高的词频也展示了强烈的疆域民族意识。真人秀节目模式作为一个跨国性的文化形式产品,其制作者却表现出强烈的疆域身份意识,值得在下文中进一步展开讨论。在表疆域的词汇中词频占第二位的是“中国”,“美国”仅居第三位。而根据英国电视制作人行业协会PACT的统计,美国一直是英国最大的电视出口贸易国,2014年交易额超过4亿英镑[33]。中国虽然是英国在海外增长最快的国际市场,但其交易额仅为1700 万英镑[34]] ,与美国市场差距仍非常大。此外作为英国电视产品的第二大市场欧洲和第二大输出国澳大利亚均未进入核心词表。因此中国在深访中的词频数高于他国并不能说明该地域在英国模式行业中的影响力要超过其他国家。此时需考虑一种计算误差,某些核心词在单篇或者某几篇的文本中出现频率要远高于其他核心词,但在多篇文本中出现的频率(即“复现篇次”的值)[35]却较低。这类核心词与多文本共同主题的相关度要低于词频数略低但复现篇次高的词汇。本研究使用语料库文本分析软件Word-smith 6.0 计算文本中提及国家的复现篇次,作为身份认同中重要元素疆域身份意识的补充考察。统计显示虽然“中国”的词频数高,但复现篇次仅为9,而“美国”和“英国”一样复现篇次为12,其次是近年来兴起的模式创意强国“荷兰”,虽仅被提及24 次(词频数),但在11个独立文本中都出现了。此外“德国”词频数为29,复现篇次为9;“法国”词频数为47,复现篇次为6。其他国家的词频和复现篇次都较低,这说明对于英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真人秀节目模式出口国而言,美国和欧洲仍是最重要的市场。目前所有能够畅销全球的模式都是先获得了美国市场的认可,并且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这一趋势在短期内并不会改变。这是英国制作人在长达五十多年的跨国电视模式交易中学习到的[36]。可见这些表疆域身份的词也都与经济有关,这些词在核心词关系网络中的重要性也直接反映了其在模式国际贸易中的经济价值。此外关系图中BBC 的中心位置和节点大小都较次于ITV,说明BBC在模式这个行业中的影响力低于商业电视台ITV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BBC的风格定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商业运作的基础不够,不像ITV有相对独立的制作公司量身设计模式节目。有趣的是,英国大的模式制作公司作为模式商业化的重要环节,其名字并未出现在核心词库,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英国独立制作公司较多,另一方面,也进一步说明在这个行业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播出平台。

表示文化身份认同的词汇有:文化、戏剧、喜剧、游戏、故事。传统意义上文化内容看似对模式生产主体的影响不大。这就需要我们跳出狭义的文化定义,从意识形态上去理解文化与模式生产的关联。

由于采访大纲并非针对身份认同设计,有个别核心词不能被分类。但综上所述,表达经济身份(职业)的词最多。说明该行业的从业人员都体现了较高的职业化身份意识。此外,较强的经济身份认同也说明商业化是模式生产者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