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化的真人情感:从《单身汉》到《我们约会吧》

二、戏剧化的真人情感:从《单身汉》到《我们约会吧》

《单身汉》(The Bachelor)是一档约会类真人秀,2002年在美播出,BBC3套于2003年引进该模式。主要线索是一个30 岁左右的单身男士,从25 位年龄相当的单身女性中挑选出一个妻子。所有的参与者住在同一栋别墅中,采取团体约会、一对一约会、二对一约会等形式逐渐淘汰女候选人,男主角在最后一集向最后获胜者求婚。不过模式的情节并不特别固定,可能是因为模式化处在早期阶段的原因,也可能是基于美国制作人对节目性质的理解:一档情感类节目不应该设计过多的规则。此外由于好莱坞培养了大量的编剧,可以对每一季的剧情进行及时的调整,但是情节的变化也经常成为戏剧冲突的所在。这档节目是ABC的长青剧,如今已播到第20 季,时长从最开始的每集60 分钟,发展为现在每集120分钟,而BBC仅制作了三季就取消了这档模式节目。一方面是基于英国观众对该节目的反响不强烈,另一方面说来,模式本身提供的结构性帮助太少,需要太多的编剧工作,也增加了制作的难度和成本。对比两者的文本,操作层面的区别仍比较明显:

表3.5 英国版和美国原版《单身汉》制作层面的区别

[1]对比文本来自两个版本的最新一季,美版是2016年播出的第20季,英版是2012年播出的第5 季.

情节设定与挑战项目来说,美国约会项目多渲染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例如乘坐私人飞机和豪华游艇、去滑雪、开跑车、游赌城、走秀等。英国版则相对贴近普通生活,也反映英国特色,例如做饭、狩猎、划船等。偏好播出美国节目的第5 频道在2011年重新引进了这一模式,并使用名人作为节目的男主角,然而仍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仅播出两季之后就停播了该节目。从本质上来说是英国观众对真人秀的理解有别于美国观众[9] ,模式以“寻找人生伴侣”为核心目标,把两个人的相识、相知、相爱到见双方父母,到订婚的人生经历压缩在两个月的节目里,并且是在镜头前完成的,英国观众认为这不可信,甚至连英国制作方似乎也难以说服自己:第5频道的官方介绍该节目“会为观众提供华丽、热情以及(希望有)真爱”。

尽管这一模式没有在英国得到收视上的成功,但无疑开始引导英国制作人开始注重情感内容与真人秀形式的结合,并不断地做出类似的探索,也为此类节目培养了观众群体。2010年英国推出大热模式节目《我们约会吧》(Take Me Out),是基于2008年推出的澳大利亚模式“Taken Out”的改编。后者的模式核心是把一个单身男士介绍给30个单身女性,在互选的基础上制造约会的机会。节目分为两个部分,棚内的互相选择和棚外的约会。这一设定可以看到《单身汉》的模式痕迹:围绕一个男性选择人生伴侣,但最大的改编就是加入了女性的反选权,这更为贴近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双方有选择和被选择的权力。英国版的《我们约会吧》在澳洲模式的基础不断细化和强化在演播厅内的环境。棚外的约会仅作为一个附加信息,并通过增加选择与反选的过程,和改变舞美例如设计“爱之电梯”来增加仪式感。由于模式的核心不再是寻找结婚对象,而只是找约会对象,无论是对参与者还是观看者来说都轻松了很多,据统计该节目的成功配对率高达75%[10]。对英国观众而言,在这样的社交压力和时间下做出是否愿意和异性约会的决定是真实可信的。收视率近年来略有下滑,但ITV给这档节目保留了播出机会。

《单身汉》节目模式对情感题材和真人秀的混合无疑为后来节目树立了典范:以男性视角和需求作为整个模式搭建的核心,年轻女性看似具有反选的权力,但更大程度上仍是作为被展示的对象,这种定位奠定了这一类模式的基调。此外,《我们约会吧》及其后来的同类型模式对生活的高度压缩,例如快节奏、高信息量的内容组接和情感戏剧化的倾向无疑受到美国电视风格的影响。正如英国电视评论人的点评:《单身汉》既不高雅也不道德,但至少是娱乐的。真实个体在特定环境下(模式环境)的真实情感被生产并编织成戏剧,是对真实和虚构界限的再次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