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型模式发展阶段的错位:《中国最强音》

一、同类型模式发展阶段的错位:《中国最强音》

2013年被业界称为“模式元年”,一年内有49 档引进的模式节目(包括新引进和以往购买的)在各上星卫视播出。然而仅一年之隔,2013年新上档的歌舞类模式仅有一档来自英国[1],即根据《X元素》改编的《中国最强音》(以下简称为《最强音》)。这一模式节目的本土化浓缩了中国电视制作者向英国模式学习的漫长过程中的挣扎与反复,也反映了中国的市场生态的特点。如上文所言,这一模式是对《流行偶像》的英国式修正,也是后续选秀模式的基础。《X音素》在十余年的英国本土的制作播出中不断被完善。因此,虽然它仍是一档鲜活热播的模式节目,但就模式本身而言并不新鲜,它是模式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所产生的作品,对应了那一时段的媒体环境和观众特质,而它的被引进也是中国对同类型模式信任的延续。

正如《老大哥》在欧美地区树立真人秀是“观察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的定义,模仿《流行偶像》打造的《超级女声》在中国定义了“平民造星”的真人秀节目内核。正是这档模式节目的空前成功,促使了本土制作人更多地关注以英国真人秀节目模式为代表的西方模式,包括后续引进版权的《舞动奇迹》(Strictly Come Dancing)、《我爱记歌词》(Who Dares Sings)等模式都取得不错的收视成绩,也使得音乐、普通人、比赛一度成为国内真人秀模式的关键词。这些英国模式也影响了中国电视人的培养——包括湖南卫视、浙江卫视、上海卫视等国内一线省级卫视都曾多次向英国派遣中高层人员接受节目模式创意和制作的培训,更积极参加每年在戛纳举行的国际电视节。日益频繁的交流拓展了电视人对真人秀的认知。2010年《非诚勿扰》(Take Me Out)的引进也让中国观众认识到真人秀的更多内涵,即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讨论,引发了围绕80后、90后的婚恋观展开的全民自省。从最开始简单地抄袭模式创意、模仿模式流程到亦步亦趋地严格执行模式制作手册,再到加入自己的创意和理解的改编模式,在《中国最强音》(以下简称为《最强音》)开播前,中国电视制作人已在短短十年内经历英美国家几十年的模式本土化历程,而这档模式节目仍然不幸地成为引进模式在地化的反面教材。

《最强音》是湖南卫视为了应对浙江卫视的高收视率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以下简称为《好声音》)而推出的同类型真人秀,在播出前也被认为是唯一能与后者相抗衡的节目[2]。湖南台动用了一切优势资源:由《超级女声》的原班人马制作、接档热播节目《我是歌手》、号称制作经费过亿元。节目邀请包括章子怡在内的一线明星担任评委,采用了美版的剪辑手法,并在场景设计上尽可能多元化。然而第一季平均收视份额仅为1.2%[3] ,且收到的负面评价远多于正面评价。观众批评那种碎片化、快节奏、跳跃式的剪辑方式令人目不暇接,难以理解,评论家批评前几期场景设计廉价不堪、选手质量堪忧、评委互动僵硬等。

事实上,这些过失并不是由模式本身造成的,除了改变质量之外,更大层面上要归咎于由模式所处的中国真人秀模式的发展阶段。《最强音》对抗的是建立在其模式基础上的《好声音》,故而在核心创意上已无新意。不仅与《好声音》相似,其节目选角标准仍然和《超级女声》相差无几:偏好个性突出而非演唱技能的选手。又因为《X元素》的模式重在展现成长过程,其舞美和选手一样是逐阶提高的。但稍早播出的《好声音》和《我是歌手》专业级的演唱水准极大地提高国内音乐节目的表演质量和观众的审美要求[4] [5] ,使得起步阶段的《最强音》被反衬得像是粗制滥造。此外,《好声音》模式因为反选形成了新的戏剧冲突,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冲突,即对传统文化中权威形象形成挑战。相比之下,《最强音》的模式设计仍偏向给评委更多的权力,既没有给选手反选的权力,也没有使观众感到更有控制力。即没有如《好声音》一样在舞台仪式上有着明显的创意(例如“转椅”),亦没有《我是歌手》纯灯光的舞美设计所带来的视觉体验。

一方面,《X元素》的模式本身并不是导致《最强音》失败的原因,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一类模式也不能保证节目的成功甚至趣味性,因为它极大地依赖节目组的选角水平。《好声音》的模式经过美国改编后确立了一线大牌明星作为选秀节目核心元素的风格,但“一线”并不是选角的唯一标准,人物性格的外放、有趣、亲切以及人物组合的和谐都是模式节目最终成功的原因。而《最强音》的选角无疑被证明是失败的,四位评委虽然都是一线明星,但个性大多“高冷”,无法产生节目所需的热烈的戏剧效果。

此外,原模式节目《X 元素》在英国本土的热播原因和另一档模式节目《巅峰拍档》(Top Gear)相似(后者也在中国遭受了《X元素》式的并不理想的市场反馈)。它们都极大地依赖于英国观众特有的媒介素养,即对新节目的宽容和有历史沿革的节目的喜爱。正如英国资深电视制作人尼诺·西隆所言:“你无法重新打造一档老节目。”此时,节目的成功与否与模式本身的关联已非常微弱了。因此,《X元素》这一模式在中国的失败更大程度上是同类型模式在发展阶段上的错位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