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个体生命的凝视式关注:《老大哥》
在上一章提及的对英国模式制作人的深访数据统计,《老大哥》至今仍然是对英国制作人影响最大的真人秀节目模式,其创意至今仍然被英国模式所借鉴。对于本研究来说,《老大哥》是观察英国模式如何会受欧洲大陆文化影响的一个最佳范本。一方面是因为该模式出现得早(1999年播出),另一方面,由于英美两国同时(2000年)引进该模式,所以英国的改编并未受到美国强势媒体的影响。在模式产业全球化之后,英美两国的改编很少能不受对方影响。第一个引进该模式的是德国,接下来是欧洲其他国家,所以英国的改编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受到的影响也是来自欧洲大陆,这是一档很“欧洲”的模式。尽管《老大哥》模式在英取得前所未有的收视和社会影响力,但本节并不讨论《老大哥》模式成功的具体原因,而是探讨英国改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以及对英国后来模式的影响。
《老大哥》主要内容记录一群陌生人以“室友”身份住进一栋布满了摄像机及麦克风的房子,他们所有的一举一动都将被记录下来剪辑后播出。公众通过投票的方式逐一淘汰选手,最终留下来的一人赢得高额现金大奖。《老大哥》的制作人及其支持者坚称这是一档“社会实验类真人秀”,模式提供给观众一个机会来观看普通人在被强迫走出自己舒适的心理空间下(在密闭环境被监视)所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包括外在的反应(社交)和内在的心理反应(在日记室里的独白或者与老大哥的对话)。荷兰版作为原版,其执行和设计初衷一样,风格十分尖锐。英版改编从制作层面柔化了这种尖锐性,但也以强化品牌的举措增强了节目的商品属性。下表列出了英国对原版改动最为明显的部分[2]。
表3.1 英国版和荷兰原版《老大哥》制作层面的区别

[1]客厅沙发是参与者日常交流使用频率最高的家具.
[2]或许是因为这一模式节目在荷兰受到心理学家和宗教团体的激烈抗议.
这一节目在英国一经播出就引发社会热议,并创下当时最高的收视纪录和广告收益。英国制作人迅速在这一模式的基础上制作了一个特别版:《名人老大哥》,邀请6位明星住进房子里待上8 天。由于这一季的成功,这一模式也成为常规节目。事实上,这种改变严重违背了原模式的设计理念,一方面因为名人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技巧,相较于普通人容易掩饰真实的个性,另一方面居留的时间短,可以暴露的机会相对更少。此外,明星作为最直接的媒体消费符号,成了节目的原始吸引力。
《老大哥》模式对英国模式的影响远大于英国改编对这一档模式国际化进程的影响(尽管英国版本和美国版本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两个改编版)。因为这一模式确立了真人秀的三大基本点,即以展现真实为目的、以普通人为内容、以秀为手段,而这一切重新评估了媒体与个人在社会中的关系。
首先,《老大哥》定位了真人秀模式的本质上是对“真实”的重新定义,而非简单的反映或重复真实。真实原本是日常生活的常态,在真人秀里却是电视要生产的内容。但根据安奈特·希尔的调研,英国观众对这种真实是“真实与虚构的混合体”是有清楚的认知的。因为对观众来说,模式所采用的手段(24小时全记录和公众投票)导致了极端的人格表现。因此这种“真实”可以看成是媒体人与西方观众的共谋。
其次,从《老大哥》开始,普通人原始情感经验和情感(主要指动物本能)是所有成功节目模式的核心。即使它们也持续面对质疑:一个人是否应该炫耀或宣扬自己的个人情绪,或者是一个人是否该观察这样的情感[3]。普通人不仅仅是指参加节目的素人,也指被邀请参与到真人秀节目过程中来的观众。因为它的模式是开放式的,观众对淘汰选手的决定是模式流程的一部分,而观众做出这种决定基于“如果是我在节目里,我会怎么样做”的预设,来评估素人参与者的表现是否真实可信(而虚假是被淘汰的重要指标),这种全民性的爱憎情绪既成就了这档节目也成为节目的一部分。正如加里·卡特[4]指出的该模式引以为豪的宣传语“你来决定”使得普通人不再普通,并重新定义了观众在电视生产中的功能。
再次,《老大哥》模式所带来的启发不仅在于其带有哲学意味的主题,更在于它如何表现这一主题并吸引观众的途径。模式对多种电视节目元素的借鉴方式,对新媒体技术的巧妙运用,以及将日常生活事件化和舞台化的本质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真人秀,并使得这种真人秀手法在电视领域泛化。《老大哥》模式借用了以往节目元素,如封闭的环境、抓拍或监视器素材,又混合了带状时刻表、竞争、公众投票以及多媒体等新元素的尝试,为研发真人秀新模式发展指明了方向:不断混合不同类型节目和基础元素(真实)。对网络、电话等互动技术是功能性的创新,不是为了使用新技术而设计节目,是其对技术使用的巧妙之处。《老大哥》的模式执行人在实践中了解到人们第一次在电视真人秀上看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时的那种新鲜感无法持久,因此以凝视的方式来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戏剧潜质和制造戏剧冲突成为节目得以持续的动力。这大约是各国模式改编经验对原模式创意的贡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