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作为日常的媒体工业:从《偶像》《X 元素》到《达人秀》
如果说《老大哥》是媒体对普通人生活粗暴而直接的窥视,那么《偶像》系列则是媒体工业向公众让渡窥探权力的一种尝试或引导。在媒介化的社会,媒体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整体的一部分,对媒体工业内部的窥探亦成为真人秀节目模式的一类重要主题。从出身平凡的普通人到万众瞩目的巨星的故事在媒体报道中并不少见,而两者身份发生转化的部分却一直被作为信息权威的媒体工业所隐藏。《偶像》的节目模式不仅将这一过程的“真实”展现在民众面前,并且同样邀请民众参与选择和制造这种“真实”的过程。
表4.1 英国版和美国改编版《偶像》实操层面的区别

续表

《偶像》系列的鼻祖是英国真人秀节目《流行偶像》。该节目模式创始人西蒙·福勒是一名艺人经理人和电视制作人,他希望做一档电视节目来发掘新人。模式的结构和目的都非常简单:通过观众投票的方式选出英国最好的年轻流行歌手。节目于2001年在英国播出首季,一举创下英国电视节目有史以来单日投票数的最高纪录。次年,该模式被美国引进。后者对《流行偶像》的改编和播出不仅确立了选秀成为真人秀的重要种类,也真正确立了市场作为生活的逻辑。美国关于个体的价值观以及对艺人的商业运作方式都伴随这一模式的全球复制而影响全球媒体工业的运营方式。
就展现“真实”的镜头语言和设计“秀”的节目规则来说,英美两国第一季的版本并无太大差异,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人”的定位。
《流行偶像》在引进美国时由于受到名字版权[2]的问题需要更名,《美国偶像》这一名称的更变将民族国家边界作为在地化过程的首要因素。也是从美国偶像开始,“国家”开始经常性地成为真人秀节目模式的重要元素,并出现在节目名称中。电视观众和电视制作人比任何时代都更能感觉到“自我”和“本民族”的概念,这是在引进作为“他者”的海外模式所带来的比较和接触中所间接获得的。“美国”一词即强调是全美观众的选择,更将国籍特别列出,作为候选人的基础参赛资格。从《美国偶像》开始,原节目名称标牌设计底部的五角星图案被抹去意味着节目要寻找的不仅仅是一个有潜质的年轻流行歌手,而是势必要能够体现所谓“美国特质”的全民偶像,而个人英雄主义本身就是美国特色。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这档以“民选”塑造“偶像”为目标的模式节目在美国更受欢迎,而在其原模式国仅播出两季就匆匆下档。此外,这种国家边界的强化,也体现在评委与观众和选手的关系中。英国原版节目评委西蒙·考威尔在美版出现后不断受到选手、观众,甚至是同行评委的质疑,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其英国人的身份[3]以及“英式的态度”。即使是他相对客观地指出选手的不足之处,坦诚地告诉观众因为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艰难的行业”,也会被现场观众甚至是同行评委无理性的反对。这种在大众狂欢模式下对专业精神的摒弃也体现在模式对评委的选角上,《美国偶像》从第一季起就偏向以音乐工业的消费符号艺人来取代符号的生产者作为评委。因为美国制作人已经意识到真正吸引观众的是狂欢式的过程,并非选秀的最终结果。这也是为什么由大众参与造星过程的“全民偶像”很少能够真正像成熟的媒体工业制造出来的明星那样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受关注度往往随着一季节目的终结而终结。但美国极其大众式的改编将这一模式真正推广到全球,英国制作人更认识到要把一档真人秀模式国际化就要“做大规模”以及“卖到美国市场”。
英国制作人也同样注意到本土观众与美国观众需求上的区别。正如一位制作人指出的,英国观众只相信那些“眼见为实的事情”。《偶像》式的一夜成名对英国观众来说仍然缺乏说服力,而注重展现新人选拔和成长过程的《X 元素》更符合英国观众对娱乐工业“真实”的认知。这一模式节目于2004年取代《流行偶像》在ITV电视台播出,逐渐成长为英国最重要的选秀类真人秀节目[4]。但因为其创始人西蒙·考威尔与Fox电视台合约的关系,该模式直到2011年才被引进到美国,却始终没有取得《美国偶像》那样骄人的收视成绩,这无疑和两国的观众基础有莫大的联系。但在美版强调竞争的改编中,评委的个人风格和作用被进一步强化,与选手形成戏剧化的关系网络。2006年美国再度引进了西蒙在英国制作的选秀模式节目《达人秀》[5] ,寻找不同种类才艺的平民艺人。至此,对媒体工业内部运作的窥探已转化为对媒体工业奇观景象的补充。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美国偶像》等选秀类真人秀节目在美国引发的关于地域、种族、性别歧视和偏见的争议远大于英国本土。这或许是因为“多民族化”本身就是美国的民族特色,因此对多元文化的认可和推广不仅仅是源自现代性对文化对立面的渴求,美国的这种杂糅文化形态所做的示范作用,在全球范围伴随国家影响力的普及无疑对“多元主义”的全球化起了催化作用。虽然《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这样的英国模式也高度地契合了美国梦的精神内涵,成为一个全球资本的文化符号,但没有哪个节目模式像《美国偶像》那样与美国文化相互辉映又相互强化,成为美式个人主义全球普及的天然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