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资本文化高度契合的模式本质

二、与资本文化高度契合的模式本质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罗莎·卢森堡,都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资本的内在本性就是要创造出一个世界市场。在这一层面上节目模式与资本的本性是高度一致的:模式离开国际贸易就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性,一个模式被越多国家所接受,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在国际改编的过程中模式也不断完善自己、强大自己。批判理论家已注意到文化产业产品与大规模生产商品的相同特征:商品化、标准化和大众化,而其特有功能是为现有的资本主义社会提供意识形态合法性并将个体纳入大众文化和社会的框架中[24]。真人秀模式的全球化使得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在非资本主义社会合法化,并将个体深刻地卷入到这一框架中来。

尽管有包括《卧底老板》《名人版学徒》《学徒:家政女皇》《迎合老板》《请开除我吧》等一批以商业为题材的真人秀模式热销全球,真正体现真人秀模式与资本文化的契合首先体现在“竞争”作为基本要素的存在。竞争这一元素是真人秀模式从游戏节目模式继承来的,淘汰机制所带来的精神压力与丰厚物质奖励的直接刺激成为真人秀戏剧性的重要来源,而竞争是资本的基本运作和扩张方式,并非说其他的社会体系不存在这种竞争,而是说并不以竞争作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这种区别在露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比较美、日两国的描述中可窥一斑:

我们(美国人)把竞争看作是好事而高度依赖它。心理测验证明,竞争刺激我们做出最出色的努力。在竞争的刺激下,工作效率就提高。……但在日本,测验的结果正好相反。……他们对竞争对手异常敏感,仿佛是对自己的一种侵犯[25]

但真人秀把对竞争的“高度依赖”通过模式输出到各国,传达“竞争是好事”这种价值观念。节目游戏竞争除了提供了娱乐之外的消遣方式,也传输了赢的重要性这一意识形态(赢家全拿),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什么是赢”的定义,以及“需要什么技巧”和“代价是什么”的讨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真人秀模式中的竞争也发展出相对固定的模式,市场中甚至出现《真人秀手册》(The Reality TV Handbook)这样的书籍或资料来教导普通人如何从海选中脱颖而出、如何完成挑战项目、形成联盟等。

除了竞争元素与资本文化的匹配,大量真人秀模式内容所传递的“自助”内容也与资本主义社会所信奉的理念不谋而合。James Hay认为真人秀专注于个人责任和自助是先进的或新的自由主义公民的经典技术。新自由政府管理人民是间接地通过知识系统和鼓励自控。真人秀提供了一种“文化技术”,为普通人提供管理日常生活实践技巧,例如如何选择伴侣(约会系列真人秀),管理财务教育下一代(《超级保姆》),装修房子(《改头换面:家装版》),塑造身材(《超级减肥王》),时尚着装(《天桥骄子》)等,甚至还提供民主政治和小规模团体的管理理念。尽管社会对“自助”的追捧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资本主义萌芽期,但像真人秀这样大面积、深层次的普及“自助”理念确实是后资本主义时期才出现的。通过在私人领域的生活方式、家庭生活和消费的选择对不同社会公民的引导,真人秀完成了以资本逻辑来塑造社会生活的任务。依据郑志文的理解,在后现代的社会,生产不但须注入更多的知识创新,在媒体中更须强化文化或象征符号之处理能力。正因为如此,创新与创意必须融入生产线中,并逐渐缩小了单纯制造环节的空间[26]。模式的跨文化、跨时空式的集成无疑与这种后现代的生产逻辑是一致的。

非西方国家往往需要消费全球化来成为“全球”的一部分。当然对民族传统的信仰与自豪也是激发非西方国家对传统“再发明”(美化、调节)以适应西方体系的竞争标准的重要原因。根据资本逻辑,幸福都被等级化,而这种等级化是建立在对物的占有基础上的。无论是在《老大哥》式真实体验中对稀缺食物的控制,还是对成为“偶像”所拿到的合约和现金奖励,对应的都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被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