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商业实践中形成模式的工业化特征(1970-1990)
20世纪70年代是英国逐渐摆脱美国影响,开始向外输出电视成品的一个转型期。1971年BBC的一档情景喜剧《至死方休》(Till Death Us Do Part)首次打破英美之间单向化的模式贸易,被CBS 引进美国并改编为《全家福》(All in the Family),并一举成为那个时代全美收视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吉尔伯特指出的,“这档节目的突破性意义在于……从社会热点事件中挖掘喜剧,并通过各色的人物角色来探讨这些问题”[4]。从此开始美国的主流电视节目开始从反映田园生活转向注重社会现实,也从侧面体现了英国模式在思想上的深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国模式开发商也追求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而这种动力首先来自英国本土的播出平台的进一步完善。1982年第四频道这一“电视出版商”成立后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独立制作公司的发展,该台所有播出节目都是外包的。这一形式在1990年广播法颁布后得到了强化,立法要求本土的播出平台必须要播出25%以上的独立制作公司的产品。几家大型的制作集团应运而生,包括现在模式产业界的领头羊Fremantle Media。该公司最开始是以贩卖各国模式(主要是美国模式)起家,而后转向制作。20 世纪80年代,全世界有一半左右的游戏节目模式是由其制作或发行的[5]。另一家值得注意的公司是1979年成立的Action Time,该公司致力于向美国市场推销英国的节目模式。这反映了英国电视人对美国市场在全球市场影响力的认识,并依此制定针对性的市场策略。这也是20 世纪90年代英国节目模式反攻美国市场的一个预兆。
此外,相关法律在国际范围的建立也极大促进了模式产业的发展。模式制作方积极思考如何将模式“细节化和具体化”以获得版权法的保护,尽可能细化节目中的剧本、场景设置、音乐、剪辑等具体组成部分。这些努力都成为现代模式的隐形基因:详细的制作宝典、相关数据(包括现场和收视)的录入与建档、对整体的解构与细分、精细化分工、精确到秒的节目流程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