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身体的快消品:《一站到底》

(一)知识与身体的快消品:《一站到底》

2012年江苏卫视引进了以色列模式《一站到底》(以下称为《一站》),这档益智类真人秀节目算是对当时娱乐节目群雄争霸的另辟蹊径,也开启了国内益智节目的新方向。原模式的设定是每期节目由1 位挑战者与10 位不同的被挑战者进行一对一知识竞赛,每道题的答题时间为20 秒,挑战者有两次免答权,被挑战者如果未能在规定时间内给出正确答案,则会被淘汰出局,从脚下的活板门掉下舞台,其号码牌后隐藏的奖金数额会计入挑战者囊中[39] ,如果成功打败10 人则获得终极大奖:100 万新锡克尔(约为175.4 万元人民币)。如果挑战者被淘汰,则台上剩下的被挑战者继续轮番答题,此时每轮答题金额相等(2000新锡克尔一题),最后胜出者获得所有人答对题目所累积的奖金数。这档模式于2010年推出,海外版最早于2011年6月在西班牙播出,同年12月被美国NBC引进,而后卖到意大利、法国、巴西、越南等十余个国家,都取得了相对不错的收视成绩

相较于以往的益智类答题节目,这档模式最大的创新主要在于惩罚的方式带有对身体的关照,挑战失败者从活板门垂直掉落,瞬间失重带来的身体失控、面部扭曲以及对旁边围观者产生的视觉和感知冲击,由此制造的喜剧或惊吓效果都成为节目的一大标识性看点。美国版为了强化这一过程的戏剧感,会特意将下落镜头做多角度的慢镜头处理。在一贯以脑力比拼为主要看点的益智节目中加入身体的元素符合当时欧美国家模式创新的趋势。同年英国ITV电视台热播的《挑战19码》可看作是同类型节目,4 名素人选手在进行答题前需要先通过充满障碍的19码的赛道,先抵达者获得答题权。而相较于欧洲这类直白的捆绑脑力与体力的模式,以色列的这档模式显得更为讨巧,既保留了知识竞答类节目的快节奏,又从对个体的关照中丰富了节目的层次。另外在规则细节上的一些创新增加了节目的戏剧点,例如,以往的知识竞答考验的是选手对某一个知识点的精准把握,时间限时主要用来增加紧张感,但《一站》模式允许选手在规定的20秒内不断更换(猜)答案,如果其间出现正确答案系统会自动判定选手通过,这就增大了选手获胜的变数,也消解了知识的严谨性。其次,每个被挑战者所对应的奖金数额不同(从1 元到50000 元不等)也是制造悬念的小技巧,挑战者只有在挑战成功之后才能知晓本轮的收获,因此也增加了最终“结局”的变数[40]。再次模式通过设置游戏道具来平衡竞争关系以及反转剧情,挑战者要以一敌十从整体上处于弱势,但是两次免答权可以转嫁挑战者的失败率给部分被挑战者。原模式设置的主要戏剧冲突在于挑战者是否可以拿到终极大奖,被挑战者之间的竞赛只是对戏剧主线中断(即挑战者离场)后的一种弥补,所以在美国版中,如果节目时间过长,被挑战者间的竞答部分仅放在官网播出。挑战者在挑战成功5 人之后还可以获得一次选择放弃挑战的机会,拿走已获得的奖金。这也是对挑战者与被挑战者关系的一种调节,被挑战者由一个整体变为分散的、相互竞争的个体。《一站》圆形舞台的设置也为观察这种人际关系提供一个新视角,挑战者一人站在圆心,被挑战者均匀分布在圆环上。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挑战者在原模式中被称为 “英雄/主角”(the hero),被挑战者称为“陌生人”(the stranger)。相较于其他人,挑战者是最后一个走入这个“圈子”的人,要同时接受所有“先入者”的目光注视。挑战者在选择完挑战对手之后形成面对面的竞争,主持人站在挑战者身边面向被挑战者,既是出题者也是挑战者的啦啦队,形成有趣的多角关系。其他被挑战者并没有因此而隐去,他们既是近距离围观这场战斗的凝视者,也是被镜头凝视的对象。在西班牙版本中,每一个被挑战者掉落下舞台后,第二个镜头都是给其旁边的被挑战者,记录他/她对于同伴/竞争对手受到惩罚时或嬉笑或惊吓的反应。

中国版相较于其他海外模式做出的最大改变是允许被挑战者转换成挑战者,当被挑战者击败挑战者后,他/她将站到挑战者的位置上与剩下的选手继续对战。这样也确保了故事主线不会因为“主角”的先行离场而中断。许多国内学者都认为,《一站》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将以往高高在上的益智节目平民化/草根化了,它改变了以往主持人与参与者的考官与考生的对立模式[41] ,形成素人与素人之间的平等竞争;也造就了平民知识英雄[42]的形象,塑造了丰富的个体形象[43] ;更促进了电视节目的“平民化”[44] ,电视媒体在传播知识时不再是说教的姿态,鼓励更多普通人参与到知识竞答的活动中来。欧美国家有在日常生活中玩益智游戏,如填字游戏(crossword puzzles)的文化传统,中国没有这样习俗,益智往往被认为是和娱乐对立的,《一站》改变了这种认知。这档模式节目对中国其他的益智类节目甚至文化类节目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应该是对“人”和人际关系的关照。受到特定政策的限制,中国版的《一站》不能直接设置大数额的奖金作为吸引素人参加和为之争夺的动力,因此需要从其他方面增加节目的吸引力。模式为节目组设置趣味性强的人物关系提供了可能,为了搭配更具戏剧张力的组合,节目组每期要面试250 至300人,从中挑出10个选手,录制前两天,导演组分别和10个选手进行长达几小时的沟通,以归纳出选手的特点,并有意识地设计环节去展现这些人物特点,或进行组对设计,如出租车司机对战微软工程师、12 岁天才少女对战高智商门萨女等。总导演坦言“人”才是节目的关键吸引力:“如果只是答题的话,节目没法长期做下去的。”[45]事实上,这种选择素人的经验和方法是江苏卫视在早期做《非诚勿扰》时积累下来的,而后者的制作班底又是做民生新闻出身,对“人”的认知,尤其对普通人身上的戏剧点的真切认识保障了这两档节目在执行层面上的成功。

《一站》的模式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知识和身体的快速消费:答题时间短,答题难度在于题库的广度而非深度,答题规则不仅考量知识也考量运气,知识成为个体明星化的包装工具。而与《老大哥》那一类社会实验性节目或是选秀类节目模式对参与者身体长时间的凝视不同,《一站》对身体的凝视是短暂的、高重复的,是笑料的素材,进一步解构了知识的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