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主宰电视选秀:《下一个明星》
2014年光线传媒以千万版权费引进了以色列模式《下一个明星》(Rising Star)(以下简称《下一个》),并定名为《中国正在听》(以下简称《正在听》),在央视3 套播出。从《正在听》的收视率与口碑来看,这档模式节目都难以算作“成功案例”。但是这档模式仍然从原版创新过程、新媒体技术的融合运用、其海外版本的销售成功和收视失败的原因以及后续基于这一模式理念的创作为中国真人秀制作人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经验。
原模式是基于以色列一档具有十余年历史的音乐节目《一颗新星的诞生(Kokhav Nolad)》于2013年创作播出的,它融合了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电视直播等技术来打造一档跨媒体平台的选秀节目。《一颗新星的诞生》可视作是《流行偶像》的以色列版,《下一个》模式保留了海选的部分,通过海选之后,选手将站在一座巨大的电子屏幕后演唱,所有的电视观众都可以通过节目专属的App来进行实时投票,投票者的脸也会实时出现在选手面前的巨幕上,4 名明星评委亦可以参与投票,每票占总数的7%,得票率超过70%的选手将打开巨幕成功晋级,随后14名选手进入半决赛,结果仍然由电视观众通过App投票决定,总决赛将从4 名选手中决出以色列“下一个明星”。这一模式最大的创新在于每一个电视观众的投票不再是一个淹没在巨大数据中的一个冰冷的点,而是一张可观看到的面孔,这极大地调动了电视观众的参与热情。而最终冉冉升起的巨幕也实化了抽象的投票行为的功效,并增添了戏剧的效果。这档模式节目在以色列本土反响极佳,并顺利把版权卖到了十余个国家,包括美、英、法、德这些主流国家,是迄今为止以色列在海外销售成绩最好、影响力最大的真人秀节目模式,极大地提升了以色列真人秀模式的国际声誉。
美国ABC电视台于2014年引进了这一模式,期望能以此对抗NBC的《好声音》(The Voice)、FOX的《X元素》。美国版本进一步强化了观众的投票决定权以及对巨幕的使用,原模式的海选部分被剔除,比赛从一开始就由电视观众通过App与明星评委共同决定,并且在淘汰赛、1/4决赛和半决赛中明星评委的投票占比分别是5%、3%、1%,逐次递减。在这些后续的比赛中,选手们或分为两组对战,或两两对战,得票率高的选手赢得巨幕升起,反之则否。这些改编加强了比赛的对抗性和戏剧感,然而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收视成绩,在播出第一季后ABC 砍掉了这一档节目。德国版的《下一个》则是在第一季播出中就因其低迷的收视率而提前叫停,英国和意大利虽然购买了这个版本但都因为这档节目在美国和德国平平的收视表现而取消了播出计划。这档模式在其他国家的收视表现都远低于预期,仅在巴西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口碑,但巴西版的节目仅允许团队组合参赛,且节目的收视率也是在后几期才涨上来的[46]。原版节目的总制片人Nir在几年后回顾《下一个》在多个国家的失败时指出,“这一节目(模式)出现的时机不对,(欧美)观众已经对(音乐选秀)这一类型的真人秀审美疲劳了”[47]。这档模式作为一个非英美出品的原创作品,之所以早期能在欧美国家获得各电视平台的认可,主要原因或许可以归为该模式对新媒体技术的得当运用以及在舞台形式上的较大创新。如何将新媒体转换为电视媒体的助力而非阻力是全世界电视制作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下一个》很好地发挥了移动互联技术在电视媒体中的作用:实时投票,并展现个人形象信息,进一步凸显草根的力量。演唱者和现场观众之间的环形巨幕不仅带来一种视觉上的新体验,也完成了一种隐喻:一个普通人要想完成自己的音乐梦想必须要用歌声打破这一巨大的屏障,使自己被千家万户的人听见,才会获得走到台前的机会。模式的这些形式创新都很好地契合了节目的内容主旨,但在音乐真人秀节目已经风靡了十余年的时代,光有形式的创新是不够的。《下一个》缺乏《好声音》那样对选手的反转赋权的内核创新,也没有《歌手》那样追求极致的专业效果,它在内容和意义上都不是颠覆性的,故而很难从已经泛滥的草根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真正获得全球市场的认可。当然,该模式在一些关键市场,如美国,执行层面的不利也是导致其在全球溃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下一个》的美国版未能打造出偶像系列的西蒙·考威尔那样以其毒舌风格影响了整个节目的走向的极具个人风格的评委,也未有出现苏珊大妈这一类因为舞台表现与个人形象反差巨大而令人印象深刻的素人选手,其收视率的惨淡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档模式节目在中国的平平表现是因为中国版对其核心创新点的改编,即将全国电视观众的投票权改为现场观众的投票权[48]。原模式对移动互联的融合、对观众的进一步赋权都因此被大大削减。《正在听》沦为一个仅在舞美上有所创新的普通音乐竞赛节目,完全无力与已经在草根选秀、专业竞唱或是原创歌曲上具有颠覆式革新的《好声音》《歌手》《好歌曲》抗衡。光线和央视引进这档模式时缺乏对原模式节目在其国内成功原因的考究,也低估了改编可能对节目内核的伤害。《下一个》是在一档具有广泛观众基础的常青树节目上根据时代变化的大胆创新,但又未偏离原节目的主旨。此外以色列国家由于商业电视台较少,国内观众接触的选秀节目也不甚多,对这一类的模式还未像欧美国家和我国的观众一样感到厌烦。
这档模式的海外版本的不尽如人意并没有浇灭国际市场对以色列模式的信心,以色列制作人也深谙《下一个》模式的失败是因为节目类别的不合时宜,而非融合电视节目与移动互联的创作思路。2014年他们推出了《大蓝图》(The Big Picture)模式,素人选手按照节目中巨屏给出的图片来答题,模式同样允许电视观众在实时观看的同时通过App 一起答题。而在《面对面》(Face 2 Face)这一模式中,以色列人更进一步,打造了一档基于线上约会软件的电视相亲节目。诸如此类的尝试,以色列模式制作人还在不断尝试。这也是以色列模式能在欧美市场不断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事实上,这档模式对我国的一些“常青树”节目,如《快乐大本营》等有较大的启发意义:节目的主体模式使用到一定年限,应该根据时代的新需求,依靠新技术的出现进行革命性的创新,而非修修补补、东拼西凑的借鉴来延续节目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