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消费主义养成计划:新加坡《梦想家计划》
20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英国模式节目《升级房间(Changing Rooms)》引发了欧美国家房屋改装节目的流行。这是一档自己动手(DIY:Do it yourself)改装房屋的节目,每周邀请两组家庭(互为朋友或邻居)在两位主持人的带领下为对方重新装修一个房间。美国、澳洲都曾引进过该模式,也基于这一模式创造过同一类型的节目。亚洲的一些国家也在这种影响下创作过同类节目,日本于2002年推出的《全能住宅改造王》是对整座房屋进行改造,由顶尖建筑设计师通过较经济的方式将窘迫破败的旧屋改造成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基于《升级房间》的模式,新加坡在2005年打造了《摆家乐》(Home De'cor Survivor),同样是每周邀请两组家庭,在限定主题、固定预算和规定时间内,主持人带领屋主和施工队改装屋主家的一个房间。之后又根据本土需求调整了节目模式于2010年推出了《玩家万岁》(Home Makeover),由两个设计师帮助两个家庭重新装修他们的房间,由主持人评选出优胜者,但这一版本除了改造外观,还会对房屋的功能性改造做更多的考量。而后新加坡8频道于2012年在此基础上改版制作了《梦想家计划》(Project Dream Home)(以下称为《梦想家》),每期接受一位名人嘉宾的委托,为他们的亲友改造房屋,实现感恩的“圆梦计划”。对于一些英美学者来说,英美国家生活方式电视节目(lifestyle show)的兴起反映了日益强化的个人主义和消费驱动的生活方式,其中“自我”被视为有无止境的可塑性,是一个需要投入和投资的项目[17]。新加坡作为全球领先的亚洲国家自然也拥护这种强调“消费者”公民身份的全球化模式,但在这种主动全球化的进程中,可以看到新加坡传统的价值观和多变的世界性品味的交融。因为这三档家装真人秀都是由当地的华语电视台制作播出的,因而也显现出亚洲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当地的协商与融合,最终呈现为节目一种杂糅的“精明”消费主义倾向。
《梦想家》是新加坡电视人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十余年间不断借鉴西方和亚洲国家的家装节目制作完成的,所以它既反映了全球家居装修的潮流变迁,也反映了新加坡本土对这一潮流的理解与反思、认可与否定,是一种积累的呈现。理解这样一个高度混合的版本需要对它的原始版本的分析开始入手。早期家装真人秀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生活类杂志秀节目,这些节目以传递实用或时髦的生活信息为己任,以展示“不同的生活方式”为由头深刻影响观众消费观念和消费兴趣。《升级房间》成功加入了两个家庭互相装修对方房间这样一个戏剧点,彼此只有到装修完成之后才能看到自己的家——这一私密而熟悉的空间——被转换成了何种未曾预料的面貌?这一设置形成了某种隐喻:在现代社会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定位随时可能因为“过时”而被外来力量一概否定与摧毁,虽然我们在这之后会得到一个全新的、时髦的、符合潮流甚至走在时代前沿的自我,但“旧我”的舒适、安全、归属感却无法得到保证,因为绝大部分房间仅仅是因为外观而非是功能的“陈旧”被更新。节目一个主要内容是主持人带领参与者自己动手改造房屋的过程,包括拆卸、搬迁、粉刷、制作家具、绘制装饰,等等,事无巨细全部都由当事人完成的DIY原则则形成了另一个现代隐喻:一个“摩登的”自我必须根据专业人士的“顶层设计”,通过分步骤的自我改造来实现。新加坡的《摆家乐》最早就是靠借鉴这种DIY的形式摆脱了以往的说教式的生活信息传授方式:主持人(专家)不再是一味地“动口”解说,他们需要与当事人一道“动手”完成整个装修。专家除了懂得如“今年的国际流行色是蓝紫色”等家装潮流,还要会测量房屋面积、绘制设计图,会动手做一些具有设计感的家居摆设品。但新加坡版的家居改装借助了很多装修工人的帮助,许多具体的体力活和技术活仍是由工人完成的。节目的DIY精神更多体现在对装修的“懂行”与协同工作。为了贯彻这种精神,节目进一步消解了专家权威性,将其降为“普通的”新加坡人,让他们面对普通人在进行家居装修时遇到各种突发的、未曾预想到的困难,也会受到时间和预算的限制。对缺乏动手修理或制造的传统,DIY 又尚未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的新加坡社会来说,这种程度的“自己动手”更具可操作性,也更为“真实”可信。
所有的模式改编都包含本土与他国文化的协商,但在家装类真人秀中这一冲突与妥协的过程直接成为节目的呈现内容。例如《摆家乐》就有一期主题是“摩登家庭过新年”,而这个“摩登”指的就是符合西方当下的审美品位,如“线条简单,颜色素朴”,但传统华人春节却主张色彩鲜艳,气氛热烈。最后胜出的那个家庭是因为非常出色地“融合了这一对看似矛盾的概念”,他们“大胆地使用了国际流行的黑灰色系”家居和墙面,搭配“传统新年喜爱的大红色”装饰物,以及用铁丝扎成的“具有现代工业风格的”动物摆设对应华人的农历“狗年”。事实上,这也反映了华裔族群在新加坡现实处境中的一种挣扎。华人虽然在人口上占新加坡的70%,但在文化影响力远不及仅占1%的欧裔,政治影响力上似乎也很难与人口数占16%的马来裔相提并论。在一个都市化、国际化程度极高的国家,新加坡的华裔长期以来一直在保有原生文化和提升民族现代化的需求间努力平衡。而外观的现代化是相对容易实现的部分,生活类节目正好扮演这样的教导角色。因此当《摆家乐》的主持人评价委托人的家装“过气”时,这和《升级房间》的主持人所说的“过气”并不是一个概念,后者指的是不符合西方的时尚潮流,而前者指的是国际化程度低。翁爱华指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迅速转变成新的后工业国家后,新加坡一直在寻求对其公民进行“重新制造”(reengineer)[18],而这项运作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全球城市”。因此新加坡对英国家装节目模式及其“对(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建议”的引入是要为新加坡人展示一种“具有鲜明国际性的、富有抱负”的景象[19],从而将观看者塑造成具有国际化品位的消费者和公民。
虽然《摆家乐》因为扮演大众的国际化生活标准指引者的角色而颇受新加坡华人观众喜爱,但节目制作方和观众都意识到,单纯地为改造室内外观而大费周章地进行装修,并不符合新加坡的现实需求和生活哲学。新加坡虽然是亚洲地区的发达国家,但与经过殖民和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财富的欧美发达国家不同,新加坡支持消费主义更大程度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而不是为了享乐。因此改版后的《玩家万岁》开始注重对房屋功能性的改造,模式的整体设计也会针对新加坡家庭的现实需求给予更多关照。虽然节目的主体结构没有改变,仍是两位明星设计师带领两户人家对自己的房屋进行改造,但相较于《摆家乐》,《玩家万岁》的设计师会更多地征求屋主使用过程中的不满与新需求。最后两队的比拼结果也会考虑屋主在装修过程中的配合程度和对最终装修效果的接受程度。在这一版中主持人还会带着两位设计师走访新加坡的一些新潮的建筑以获得设计灵感,因此观众不仅会从家居改造的实例中获得经验,也会对新加坡本土建筑有更多的了解。因为节目选择的这些建筑大多融合了国际先进的建筑技术、理念与东方的美学特点,观众也会学习室内设计师如何从这种整体的先进性中获得改装普通家庭的创意,更主动地把私人空间向国际化标准靠拢。
新加坡第8 频道虽然声称《梦想家》是《摆家乐》和《玩家万岁》的升级版,但从该节目模式还可以看到美国大热的家装真人秀《改头换面:家庭版》(Extreme Makeover:Home Edition)(以下称为《改头换面》)的模式影响。该节目挑选的家庭必须符合两个标准:第一,房屋状况老旧、破败的确需要改造,然而家庭经济状况难以支持自主改装;第二,家庭成员平时乐善好施,懂得回报社会。《梦想家》也据此更改了原有的选择家庭的标准,更倾向于那些真正需要被改造的房屋,并以名人委托的情感诉求作为家居改装的情感动力,在实际装修过程中则依靠社会志愿者而非装修工人的帮助。正如节目宣传片所言,改造这些房子是出于“亲情友情、怜悯之情或尊师重道之情”,并“唤醒大家的感恩情怀”。这就使得源自西方的模式有了本土化的伦理支撑。另一方面或许是受到了日本《全能住宅改造王》的影响,这一版本的家装中设计师会在美观之外更多地考虑如何有效地利用空间,如何更符合人性化需求地进行改造,例如为患有多动症的单亲少年设计彩虹天花板和方便推移的桌椅,以满足母子两人每天不同时间段的生活需求。装修完成后,明星委托人会带领屋主体验新的家居环境,并解释这些设计的用意,从而将家庭过往的故事和人物未来命运串联在一起,使“装修”这一行为更具现实迫切性和价值感,而不仅仅是外观的美化升级。和《改头换面》一样,《梦想家》也会在装修完成之后额外送给这个家庭一个“惊喜礼物”,但大多是非常实用的家具用品,如一个高级软床垫或是新奇好用的厨房用具。
这三档真人秀虽然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国家家装节目模式的影响,但都保留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对装修预算的严格把控。这种把控一方面可能是受到节目预算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更符合新加坡华人务实勤俭的生活哲学。每档节目虽然程式不同,但都会在节目中反复提及预算,并在装修完成后列出具体的花费清单。新加坡这几档家装节目相较于欧美、日本也更为平民化,改造的房子大都是公寓而非独栋楼房,每次也只改装最迫切需要改造的一个房间。此外,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改造客厅这一公私混合的区域,较少涉及卧室这样私密的个人领域,这也符合不愿轻易展示内在的儒家文化。虽然《梦想家》的模式结构主要借鉴自《改头换面》,但丝毫没有沾染《改头换面》那种一掷千金只为产生视觉震撼和商品橱窗式的不计预算的理念。后者为了制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往往不惜把整栋房子拆除、重建,在给家庭送惊喜礼物时也远超出对方的实际需求。例如在第三季改造辛普森家庭时,家里的大儿子喜欢打游戏,节目组就把他的房间打造成一个游戏厅,从天花板到墙面到床上都安装了各种最新款的游戏机;小女儿喜欢迪士尼公主,就将她的房间改造装饰成城堡的样子,并摆上一排公主礼服。这样改装过后的房间更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家居环境中的商品展示柜,而不是一个私密的、实际的个人空间。故而这档节目接到很多“改装过于奢侈”的批评。然而改编自这一模式的《梦想家》仍保持了一种脚踏实地的风格,内容紧密围绕房屋的功能性改造带给屋主家人的馈赠,而不是在房间中堆积大量的非生活必需品带来炫耀式的“满足感”。新加坡的这三档家居改装节目最直接体现预算控制的环节是逛市场买装修材料和家具,主持人/设计师不仅会从时尚、实用来选择,还会和商家讨价还价,和屋主一起根据预算做出取舍。如果说英国原版对预算的控制更多源于自己动手降低人力成本,那么新加坡版则切实地体现了“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精明的消费原则。“精明”也不止体现在花费上,也表现为日常家庭生活的打理能力。不同于原模式新加坡的家装节目往往也会传授实用的生活技能,例如《梦想家》中会穿插三个小短片,每一个短片中两名女性主持会向观众介绍一个家居小妙招,如:怎样有效地清理洗衣机,怎样使用微波炉加热食物不会烫手等。这些实用的生活建议指导人们如何更有效地适应大都市的生活,因此这种“精明”才是新加坡改编中联系本土观众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