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化哲学下的音乐表现:《好声音》
在英国制作人眼中,《X元素》是《流行偶像》的升级版,而《好声音》(The Voice of…)又是对《X元素》的模式延续。和它的前辈一样,这也是一档素人歌唱选秀类的真人秀。由三个阶段组成:盲眼海选、队内擂台战以及最终的直播比赛(由观众投票决出胜负)。《好声音》模式最大的创新在于模式新增的盲选部分:导师们背对舞台听选手演唱,以是否要转过椅子来决定是否选他做自己的学徒。如果多于两名教练选择了同一名参赛者,选择权交给参赛者。导师转椅成为一个仪式化的舞台动作,是节目的一大悬念所在。原模式节目2010年在荷兰播出,美国在2011年引进并改编了该模式,取得了巨大收视成功。次年,英国BBC电视台为了对抗ITV的音乐选秀节目高价引进了该节目模式,因此英国对这档模式的改编是基于美国版的改编。故而本节对比分析荷兰原版、美版和英版的区别,以区分哪些是基于美国的模式影响,哪些是基于原版模式的影响。
表3.2 英国版和荷兰原版以及美版《好声音》制作层面的区别

续表

尽管许多英国制作人认为是美国的改编才把这档模式真正推向了世界,美国这档模式最大的改编使得“国际巨星”或“大牌明星”的运用成为该模式的“新特征”。从《好声音》开始,原本是以反映普通人真实生活和感情为主的真人秀节目模式的选角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追求使用一线的明星作为评委,而这也极大地提高了后续新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成本。
事实上,从上表可以看出,尽管美版和英版在视觉上看来更为华丽,制作技巧也更为娴熟,但就模式本身来说被改动的地方并不多。模式所有重要的部分(制造戏剧和悬念的设计)都已经在原模式中确定。荷兰版也选用其国内知名的音乐家做评委,而美国的大牌明星同时也是全球明星,这种文化影响力上的先天优势增强了对比感,但并非彻底改变了原设计。此外,在制作层面而言,荷兰版的第一季的低廉感更像是受限制于经费,而并非缺乏创造力。这点我们可以从后几季设计感十足的《荷兰之声》得到印证。
除了导师盲选带来仪式上的新奇感和情节上的悬念感以外,这档模式对选秀类真人秀最大的突破是制造了“反选”权。正如BBC 制作人奎格利 [5]指出在《好声音》中,参赛者可以选择导师,这是重大的文化改变。这些一线明星(导师)纷纷向普通人(参赛者)以投标的方式,陈述为什么他/她该进入自己的队伍,这是权力的转移。
电视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体权威,给予观众/普通人更多的控制权,这迎合了新媒体时代的潮流。这也是给英国制作人启发最深的地方。
这档模式也给英国制作人带来了反面的经验。各国的《好声音》的收视反馈大多有一个共同点,即,盲选的收视要高于擂台赛的收视,而到决赛直播时又略有回升。这是由模式本身的局限所决定的。原模式的制作人莫尔也承认模式后几个阶段与其他的音乐选秀节目相差无几。当与同类型节目在同一时段播出时更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此外,对视觉消费至上的青少年人群而言,完全抛离外形因素的偶像很难得到一个广泛群体的认可。对“声音”的专注是节目模式的创新,也是它的掣肘。因此要确保模式的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考验,必要时抛弃短板环节,是英国制作人学到的重要经验。
《好声音》模式在理念上反映了欧洲大陆文化的一种极致化、思维方式片面掘进的主张。即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加以发挥和发展,不讲求全面的平衡,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具体的部分。无论是只关注制造大众偶像众多条件中的单一元素“声音”,还是从选秀节目导师的绝对权威和个人标签走到另一个对立面:去神化和平权化,都是这种思想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