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主义框架下的模式理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学界对多元文化主义这一重大政治和学术议题的关注和讨论日益增加。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是在20 世纪20年代提出的 “多元文化”(Plural culture)和 “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念。根据韩家炳的总结:“多元文化主义”即是为了谋求多民族、多文化在一个国家内共存而诞生的一种国民统合措施。相较于多元文化和文化多元主义其包括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一种比较与差异文化世界观和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20]。换句话,在这一概念之前的“多元”概念关注的是国际化进程(例如移民、殖民等)所带来的不同文化碰撞对本土影响以及治理的问题,而“多元文化主义”将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不仅局限于本土。
因此在多元文化主义影响下的西方真人秀模式表现出来的第一特征即对外界的关注。正如BBC的一位工作人员所言:“我们是如此的国际化,我们做国际新闻,做国际化的模式,我们非常关注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而“多民族化”本身就是美国的民族特色,其模式题材常涉及多种民族文化的碰撞,最为典型的当数2006年播出的黑人与白人家庭交换肤色真人秀《黑与白》。多元文化主义的外向性关注首先体现为主动探索世界的殖民情结:无论是英国模式节目的《厨师在海外》还是美国模式《极速前进》(The Amazing Race)都是以本国人前往世界各地的旅途和经历为主要内容,在饱览异国风光、体验民俗风情的同时,完成考验各项技能挑战。比赛起始点均在本国,以自己为世界的中心,而世界的其他部分作为展示多元文化的展柜。此外“世界”常作为一种节目元素出现在真人秀模式中,包括《世界偶像》(英)、《世界顶级模特泳装秀》(Illustrated Swimsuit Model Search)(美)等都是邀请各国最顶尖的选手来本土参赛。虽然原始动机多是为了奇观效应,以及由不同文化碰撞带来的戏剧效果,但仍不可否认多元文化主义的宗旨贯穿在西方的真人秀模式中。英美两国各行业的翘首,例如保姆、厨师不仅会在真人秀中拯救本土的家庭、行业,还会去拯救其他国家的家庭和行业。这种“世界责任感”是一种后殖民主义的体现:世界是从属于西方的。此外,美国多民族的杂糅文化形态所形成的示范,无疑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全球化起了推广作用。
对英国的模式产业而言,关注外界的另一重要含义是购买海外模式或学习海外模式的长处。在真人秀发展的早期,无论是出于嘲弄、轻视还是好奇,英国模式都做出了融合他民族(日本)文化元素的探索。近年来由于国际模式市场的兴盛,英国模式公司也开始注重对非传统西方市场,如以色列的节目模式的引进。此外,科技的迅猛发展强化了人们对媒介奇观的追求,而奇观景象本身就是多元化的一种表现。科技力量一度震撼人类有限的认知神经,引发人们最初的疯狂崇拜。但“今日的科技,一旦要表达起来并没有从前那么‘壮观’了”[21]。因为奇观本身是科技对未来的承诺和预告,因此任何奇观在一定程度上都不再被当作奇观。在真人秀的案例里,“奇观”景象是追求“非常态”个人的展现。例如在《美国超级名模》第六季,冠军是一个性格孤僻、肢体僵硬的女孩(与传统名模的特征相悖),事实上在私下她的真实表现却非常亲和活泼[22]。冠军所带来的示范作用使得“表现怪异”与“展现自我”划上了等号。类似的事情在世界各地的真人秀中皆有发生。例如《中国好歌曲》的第三季爆出“黑幕”称被淘汰的某选手是因其外貌太过出众。非常规的审美被视作一种节目特点。
亨得利在对全球的文化展示进行全景研究时描述到:西方人发现他们自己正在被传统意义上的被观看者观看,这是对西方历时性地操纵展示‘他者’ 这一行为的颠覆[23]。真人秀节目和模式都是这种反向观看的重要内容。由于这种“被观看”和“被展示”能够带来更广泛的经济价值,西方国家欣然接受了这种凝视,并努力吸引更多的凝视。就此,全球文化权力的中心也因此发生了多元化的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