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模式全球产业链(2003至今)

(四)建立模式全球产业链(2003至今)

这一时期,英国制作并输出了包括《X元素》《与星共舞》《一掷千金》等第二代“超级模式”。从2004年到2008年,美国进口的真人秀节目模式80%是来自英国。通过这些节目,英国还成功地向美国输送了原模式节目中的英国艺人。而英国对引进模式的改编也体现了强烈的本土风格。例如2005年引进的美国模式《学徒》,与美版的“为普通民众提供经商教学”不同,英版从一开始就重视展现人物个性,与英国模式一贯注重表现“人”的风格一致。虽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这一模式节目向商业主题回归,但BBC对其公共电视的定位,仍然深刻影响了英国制作人对模式的改编。

伦敦也是在这一时期成为欧洲的媒体中心,“近20%的全球媒体经营集中在伦敦”[10]。这种社会背景为英国模式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相关辅助产业在英国的集中降低了模式研发和发行的成本。此外,在2000年后,欧洲大陆出现了更多电视频道,从1989年的47个,迅速增长到2002年的1500个[11],形成巨大的潜在市场。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模式的多元化。YouTube 这一类网络平台的出现给模式产业带来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从2014年起,Fremental 公司也在Youtube上开设了专门的模式频道,将老模式翻新制作在网络上播出,一方面为旧的资源寻找新的盈利点,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观众反馈作为新的模式研发的参考。

2003年出台的传媒法重新分配了英国电视节目的所有权,将一度为电视网所拥有的节目知识产权,以及海外发行权还给了制作公司。这极大地鼓励了电视模式制作人不断开发新的节目创意。随着模式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英国模式创造者也转向对多元化模式的研发,以及探索延伸模式产业链的可能。

早在模式这一概念雏形出现的第一阶段,就被赋予了与生俱来的跨国传播特性。通过对广播剧和电视剧的改编,模式被制作生产的过程既完成了对民族身份的强化又推动了电视的全球化进程。这一阶段的节目系列化、流程化都为未来模式的横向发展提供了范本。英国在跨国改编中已体现出高度的市场敏感和强大的文化改造能力,改编节目不仅能快速适应本国市场,并且由于英国特质文化的植入,使得改编版可以反客为主,返销他国。第二阶段中,改编节目已出现明显的工业化倾向,系统组织,精细分工,注重构建品牌。独立的制作公司在这一时期壮大发展以及在海外推动版权保护的法律实践中催生了模式精细分工、精准记录和精确流程等特质。同时受到大的社会环境以及电视观众审美变迁的影响,英美的电视内容都开始注重通过(制造)社会热点事件反映真实人物的真实情感,主题也逐渐多元化,基本形成后期真人秀节目的选题范畴。第三阶段,模式形成现代概念中独立贩卖的文化产品,真人秀节目成为各国黄金时段的主要节目形态。英国在对美国节目改编的过程中学习了戏剧化的手法并应用在真实节目中,并通过模式节目进行盈利创意,拓展周边产业。这一时期影响世界的三大超级节目模式:《偶像》《幸存者》《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分别确立后期真人秀节目关照真实人物的主题,对竞争机制的设置,以及采集在真实场景下真实反应的方式。英国电视人深刻认识到争取美国市场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因此也制定了强针对性的政策。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出口导向”的政策以及全球化推广英国意识形态的规划,极大促进了英国真人秀节目模式的出口。第四阶段里,新一轮的超级模式诞生和发展,许多来自美国的跨国媒体资本注入英国独立的模式制作公司,提供更雄厚的资金和更广阔的发行渠道。英国模式一方面在美国市场全面进驻,一方面逐渐渗透到亚洲市场和拉美市场,使得模式产业实现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在2000年后蜂拥出现的欧洲新频道为英国独立制作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大陆市场,模式产业的兴盛也帮助伦敦成为欧洲的媒体中心。

总体来说,知识产权在英国国内的明确和在国际市场的普及是模式产业发展的保障。技术层面的新发展是模式多元化实现的基础,也是其创意源泉。虽然英国的政策法规是对市场现象的反应,但具有较高的前瞻性,能够推动电视产业长远的发展。在新的时期,英国电视人把跨国合作和产业链拓展本身就视为模式创意的源泉,这也是英国模式持续领先世界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