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探索到中学课堂的降维:《原来如此》《新闻大求真》

三、从科学探索到中学课堂的降维:《原来如此》《新闻大求真》

2010年中央电视台借鉴美国《流言终结者》(Myth Busters)(以下称为《流言》)的节目模式推出了验证生活中的疑点和困惑的科学节目《原来如此》,2012年湖南卫视借鉴英国《开动脑筋之科技来袭》(Brainiac Science Abuse)(以下称为《开动脑筋》)的节目模式制作了求证新闻中的传言的科学节目《新闻大求真》,这两档节目都是以进行充满想象力的科学实验为验证手段、以娱乐体验式的表现形式为实验特征的“传言调查类节目”。虽然这两档节目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真人秀,但原版节目都属于“真实”(Factual)电视,有明确的节目结构与流程,主持人(实验者)也在节目设定的极端情境下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品质,也拥有标示性的形象元素:蓝色绘图板、被命名的假人道具Buster、穿黄色制服的“机灵鬼”(实验者)。两档原版节目都获得了较好的国内收视表现和国际市场反响。《流言》被全世界公认为实证节目的标榜,一经播出就成为Discovery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在Facebook上最受男性“喜欢”(likes)的50档电视节目中名列第二[13]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家庭为单位计算的收视率统计中,该节目也高达1.25[14] ,成片也被卖到多个国家。《开动脑筋》不仅在英国出了几档衍生节目,也在全球13个国家的18个频道播出过。然而国内的这一类科学实证类节目却远不能进入频道的黄金档,更不用说与娱乐节目争夺观众,基本都是作为保证频道节目多元性的一种存在。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类节目虽然借鉴了原模式的制作目的:验证传言真伪,但却未能抓住原模式的精神内核:科学实验不在于传播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培养公众科学的、现代化的思维品质。

改革开放几十年,我国已基本实现了物质的现代化,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还远未到来。“现代化不能局限于科学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应该有文化深层的现代化相配合,其中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对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反思等。”[15]一档好的科教节目核心理念“应是进行科学探索理念的传播”。[16]培养公众强调实证、勇于探索、客观审慎的素质,在流言发生时,才能自主做出判断,而不是盲目跟风。反观国内的传言实证节目,大多是为了传播具体的科学知识,就事论事,例如当传言发生并流行起来后再“蹭热点”进行科普,往往效果不佳,若能推广科学思考的习惯则事半功倍,节目也会更有深度。以《流言》来说,节目中特效般的技术是为了展现实验者创造力和想象力,科技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引发观众对于动手做实验的热情和兴趣。此外,节目惯用各类数据说话,从实验过程到实验结果都有数据来支撑,主持人杰米·海纳曼就曾在节目中表示:“人是最大的变数,所以我们应当依赖标准化的机器。”这种对实证数据的强调也是一种客观精神的体现。

以《新闻大求真》为代表的国内科学求证节目都多少流露出媒体中心的倾向,不自觉地用媒体思维代替观众思维。媒体思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场,二是语气。如果传言被证伪,节目一开场就倾向于强调这些虚假传言造成的危害,相当于站在观众(尤其是流言笃信者)的对立面,以教育者而不是同伴的姿态来展开验证。大部分实验者似乎在实验前就已明了结果,语气既生硬刻板又居高临下。科学求证原本是一个动态的、不确定的过程,在《流言》中即使是被检验过的传言,如果观众仍然存疑或者当时的实验设计可能存在缺陷,节目会时隔几年重新再检验一次。并非所有传言都可以被简单地分为对与错两种,有些传言的确在特定条件下为真,理解“没有绝对化的事件”这才是正确的科学态度。节目应帮助观众树立对科学结果开放式的态度,这也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基础。国内版却喜欢在试验前后进行冗长铺垫和总结,对实验过程往往一笔带过,更鲜有涉及设计实验及自制实验设备的过程。这当然也是因为实验设计的相对枯燥有关。然而,实验过程也是方法论的教育,遇到何种困难当以何种方法解决,节目中实验者的亲身经历都能带给观众思维方法上的启示。《流言》不仅不吝于表现实验者如何受挫又如何克服困难,更要将实验流程标准化,这也是典型的科学思维体现。例如在“炸药除水泥”这一期中,实验者经过多次爆炸,总结出最合适的炸药、用量以及引爆方法,再进行最终实验。此外,国内版缺乏一种对观众平等意识。虽然节目都有向观众征集“传言验证”的意识,如《新闻大求真》等节目都开通了线上线下的征集方式,但在节目表现上仍然是主持人坐在演播厅里自说自话。《流言》就非常注重体现服务意识,要么邀请“流言者”到节目中亲自诉说流言,要么按照观众的委托进行实验。旁白则以主持人的同事或朋友的角度,适时对主持人的表现插科打诨,在幽默风趣中推动剧情发展。而以《原来如此》为代表的国内实证节目,旁白往往太过正统,观众缺乏代入感。

《新闻大求真》模仿的是《开动脑筋》的多板块节目结构,一期证实多个流言,但事实上这种碎片化结构并不是特别适合电视媒体来呈现,容易丧失观众黏性。这也是《开动脑筋》远不如《流言》长寿的一个潜在原因[17]。《原来如此》虽以《流言》为模板,但基本一期只做一个主题。五十分钟的节目只为验证一个流言略显拖沓,容易出现一些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情况。例如“厨房的火龙”(2013.11.24),只是为了验证灶火吸入烟道是否会在厨房形成“火龙卷”的问题,为了撑时长,节目还用实验演示如何在空地上产生火龙卷,与原话题本身相关度不高。与之有着鲜明对比是《流言》的好莱坞式的叙事结构,对于一集设置多少个矛盾冲突、大小高潮、笑点泪点以及何时放置这些刺激点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编辑模式:一期准备两个或三个流言,一个是需复杂的准备和实验验证的流言作为主轴,再搭配一至两个能简单验证或视觉上戏剧化较弱的传言进行验证。一般是双线并行分为7 段,运用经典的三段法:主轴线为4段,分别被3段辅线穿插。结构如下图:(A表示主线,B表示辅线)

A1+B1+A2+B2+A3+B3+A4

每段时长不一致,长短错落分布。短的段落3-5 分钟,长的段落一般在10分钟左右。而每一段中都会设计几次起伏,普遍规律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再遇到问题,在留下未决悬念的同时切入第二个传言的验证。国内版的实验大多一次成功,因而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中学课堂的实验展示而非一个真实的科学探索的过程。

将真实的科学探索以趣味性的形式呈现出来才是《流言》和《开动脑筋》获得全球观众喜爱的关键。节目通常以两步过程测试传言:首先试图重现传言所宣称的情况,以确定是否发生所谓的结果;如果失败了,他们会尝试将环境扩大到会导致描述结果的地步。而第二步往往是实验者展现丰富乃至于极端想象力的环节。例如传言“牛肉经过重击会变嫩”,日常生活中通常是以木棰敲打来完成验证,而节目不惜用高能炸药甚至是自制钢炮对牛肉进行爆破处理,以求在极端化的情况下验证传言。爆炸带来的视觉冲击效果与日常生活体验反差极大,相当吸引眼球。这种极致夸张的制作原则下,爆炸已成为《流言》标志性的视觉桥段。这些科学验证虽然是纪实性的,但《流言》和《开动脑筋》都没有因此而放弃挖掘其中的视觉艺术张力。例如,在《流言》的一期节目里,实验者点燃焊接用的火焰,本身只是一个实验的步骤,但摄影师着意纪录点火由明到暗再到明的过程,并利用天井的幽暗来凸显火焰的明亮,既有寓意又充满了美感。其主持人不仅具有黑色贝雷帽和海象式的大胡子的视觉标示,也是实验创意的主创人员。但他们即非科班出身的媒体人也非职业科学家[18] ,节目选择他们担任主角是看中他们强大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可以扮演实验的设计者、执行者和观察者,能给观众带来较强的实验体验感。国内版仍是倚重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专业主持人,《原来如此》相对于国内同类节目最大的进步就是其主持人真正亲力亲为地动手制作器材,甚至为突显实验效果亲身涉险,但个人的风格还尚未形成。节目组目前还在官网上召集实验达人,但信息的传播面太窄,这也需要节目组的选角导演像选秀节目一样到民间去寻找既懂科学又懂阐释的“科学版的百家讲师”。近年来一些科学文化类真人秀如《最强大脑》《挑战不可能》开始启用一些学术界的专家来担任主持人和主要嘉宾,如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副教授魏坤琳、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蒋昌建,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但这些人虽然提升了节目的专业性,但仍停留在解说而非亲身参与展示的阶段,身份也过于官方。挖掘主持人的多重身份来源或许是这类节目下一步可以尝试改变的部分。

自媒体时代,传言调查类电视节目有其天然的市场,如《流言》《开动脑筋》有相当一部分实验是针对网络传言来选题制作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一类节目在社交媒体上的受关注度高的原因之一。在新媒体忙着“去中心化”的同时,仍需有电视这类权威机构正确引导舆论。国内科学验证类纪实节目有一些通病,危害最深的是对节目定位的偏差,电视要承担的是公众社会化的职责,科教节目不能仅停留于传播具体的科学知识,应当培养公众不盲从、爱探索、求真务实和富于创造的现代化思维品质。这其实也是我国的节目制作者现在所普遍缺乏和急需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