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与调和的制播各方
英国只有5家全国性的电视频道,但就电视真实节目的多元性而言,远甚于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一方面是历史悠久的欧洲纪录片培养了观众观看真实电视的传统,电视制作人就更为重视这一类节目的研发,另一方面是源于制播各方的博弈与调和。林岗认为,英国之所以在现代化的转型方面取得成功,避免了革命的震荡,赢得了社会的平稳发展,英国人的“妥协”精神功不可没。“保持自己的利益的最佳方法是与别人一起分享利益,在妥协中谋求自己的存在。”[15]
首先,制播各方的博弈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播出平台之间博弈。这种博弈形成的基础是各播出平台不同的定位,而这种定位又是来自上文提及的历史中形成的体制的不同,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区别于对手的明确定位——BBC的定位是严肃高雅,ITV 是娱乐至上,Channel 4则以革新、实验和创造力为标志,Channel 5类似于ITV以综合娱乐为主,但同时大量引进美国节目,Sky TV以体育和海外电视节目(以美国和澳洲为主)作为主要卖点,从中可以发现,BBC是英国最正统也是最强大的保守主义的映射;ITV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民主主义通过政府和上层社会共同推进的结果;代表先锋文化的Channel 4是激进主义的直接体现;而后来的Sky TV和Channel 5更多的是资本自由主义对专业主义和细分市场的追求。另一方面,各播出平台下属的频道内部为避免定位重复带来的内部消耗,也通过细分目标市场来再定位。在这五大播出平台中,ITV 和BBC博弈的时间最长,ITV的出现一度挑战了BBC的生存空间,然而后者坚持制作高质量的优良节目,不是一味地娱乐大众,反而以严肃赢得了观众,设立了节目高品质的标杆,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ITV,而在ITV的商业化原则与政府的共同干涉[16]下,BBC逐渐转化为一个“更具冒险风格的组织”[17] ,这也促进了BBC向海外寻求利润,成立了BBC Worldwide国际商业公司。这两大主流平台各自旗下的制作团队还以独立制作方的身份为竞争对手制作生产电视节目,两家机构之间的员工流动亦十分频繁,一位电视从业者经常可能为BBC工作几年,然后跳槽去ITV工作几年再回到BBC 工作。时至今日,这两个平台仍在争夺全国最广泛的观众,但它们竞争的并不是广告费,而是节目质量的竞争。以上五大电视台的多元化定位都为真人秀模式的生产提供了多元化的导向。
其次是毋庸置疑的制作公司之间的竞争。真人秀节目模式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与英国独立制作公司的迅速发展密不可分。如同播出平台一样,大型的制作公司会根据自己的历史发展和现有资源,大致地为自己设计一个区分性的定位。例如Fremantle Media主打的是选秀类节目,Shine Group主推生活体验类,而ITV Studio 则致力于翻新旧的节目模式。但每一个大型制作公司都在追求发展多元化的模式,以满足不同的播出平台,毕竟播出平台的需求决定了模式制作者对风格的把握、基调的设定、题材的选择和具体的操作,播出平台鲜明的区分定位也决定了英国真人秀模式的多元化。但由于基础体制不同,各播出平台根据自身资金来源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定位和竞争方式,然而作为模式的最终生产者制作公司所争夺的资源是一致的,尽管定位有所区别,而实际操作的本质都是遵循资本运作的商业规律。例如,当《学徒》正式制作完成前,市场所了解的只有三个信息:制作人是Mark Burnett(《幸存者》的制作人),主打明星是Donald Trump(英国著名艺人),这是一档商业节目。仅凭这三个简单的信息,Fremantle追踪了18个月,动用一切资源联系制作人,许诺满足各种条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终于得到了模式的版权。对优秀资源不遗余力争夺则反映了资本市场的残酷、盲目和高风险,事实上,有更多的案例是模式制作公司投入大成本的模式没能获得播出方的许可的。
再次是频道与制作商之间的博弈,这种博弈源自频道之间的竞争。近年来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BBC 和ITV 在周末黄金档娱乐节目上的竞争。2012年BBC 引进《好声音》模式以应对ITV在相应时段同类型节目(音乐选秀类节目《X元素》)在收视率上的成功。为了削弱这种潜在的威胁,ITV亦向节目模式版权所有者Talpa公司表示了购买意向,经过激烈的竞价,BBC最终以2200万英镑的高价取得版权。对于模式公司而言,出售模式不仅仅是寻价高者而售之,亦要考虑模式最终被制作播出的概率。有时频道之间为了化解对手的竞争力会蓄意购买对方感兴趣的模式版权雪藏。在上述案例中,ITV已经在黄金时段播出同类型的节目,即使购买了《好声音》的版权,制作播出的档期也可能会无限延后。例如,ITV虽然购买了以色列真人秀《下一个明星》(Rising Star)的模式版权,但因为其在德国和美国市场的失利,ITV直接终止了该模式节目已经开始的制作。对模式公司而言,在英国主流电视媒体上播出对于模式本身就具有全球性的宣传作用(考虑到英美市场的密切关联),因此除了价格因素,模式公司会更加考虑长远的口碑效益以及其带来的长尾效益。由于BBC是公共电视台,购买版权的资金来自全国所有电视用户所缴纳的“执照费”,它事实上是一种预付广告费。对于商业电视台而言,只有观看了某一节目的观众才为该节目的广告付费,而BBC的模式等于是强制所有观众(无论是否收看)为其买单。这种支付方式明显不符合资本主义的商业模式,而当这种支付费用达到一个很高的金额时,观众的争议尤为明显:原本是公立电视台却被迫走上了极度商业化的模式制作之路,而原本用来控制市场风险的模式却引发更高的投入和更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