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行为舞台化的全球混杂:《厨艺大师》

三、职业行为舞台化的全球混杂:《厨艺大师》

《厨艺大师》(Masterchef)是一档厨艺竞赛真人秀节目。其现今的国际通行的模式版本是一个欧美电视文化交互影响的有趣案例。和其他成功的英国节目模式一样,这一模式也是经过美国市场验证之后才真正获得国际化的成功,然而美国市场却是基于澳大利亚对该模式的改编来制作的。该节目模式在美国和澳洲都取得了瞩目的收视成功,尤其在澳洲,总决赛连续3年成为全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并且被欧美国家的媒体和观众公认为该模式节目的最佳版本[7]。在这种影响下,原模式所属国英国再次引进了澳大利亚的改编版,也借鉴了美国的改编形式。这一混合模式最终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国际模式,并且催生了一系列烘焙竞赛的真人秀节目模式:包括《与我共进晚餐》(Come Dine with Me)、《厨房噩梦》(The Kitchen Nightmare)、《地狱厨房》(Hell's Kitchen)等。

该模式节目于1990年在BBC 首播,英国制作人认为把厨师放在舞台上是一个全新的发明[8]。这类题材受到观众重视还缘于西方社会的一种态度,即,食物体现个人品位和社会定位,正如古语说“人如其食”[9]。以往虽然也出现过美食节目,但是以食物为主角。从这档节目开始,对“人”(厨师)的关注成为重点。2005年该模式经历了第一次大的本土改编。原始版本中,每一集有3个业余厨师参加比赛,九场预赛,三场半决赛和一场总决赛,竞赛内容是煮3 道主菜,食材任选。到2005年版本,首先固定了两个评委即主持人,其次将赛制分为6 周预赛和2 周决赛,每周播出5 集并决出一个冠军参加最后的比拼,再次进一步细化了挑战项目,参赛者做菜之外,还需完成设计菜单、分辨食材、压力测试等任务。这一次模式改编使节目大受欢迎,也为日后的厨艺节目模式定下了基本的框架和范例。但在模式跨国混合过程中,3个国家在主体结构的设定上仍有所差异。

表4.3 英国版和美国、澳洲改编版《厨艺大师》主体结构的区别

[3]选用澳洲2010年第二季,美国2010年第一季,英国2011年(改编后)第一季的首集作为对比分析的文本,在制作时间上相近,模式版本相同.

《厨艺大师》的国际版本大多设计了高额的现金奖励,但英国制作人认为“参赛者应该是单纯的出于对厨艺的热爱,而非被其他目的吸引”。对美国制作人来说,金钱“自然地”解释了一切竞争的动机。澳洲版除了认同原模式个人竞争提出要求,整个节目还致力于形成一种“新澳洲菜系”,选手们在节目中前往澳洲各地进行场地比赛,对传统澳洲菜系和现代化的烹饪技术的融合,民族国家这一抽象形象由此得以具体化。澳版在原英国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导师亲自海选参赛者的环节,但并不播出,仅作为比赛展开的背景。美国版将这一环节拓展为强烈选秀风格的海选,作为单集播出,而其主持人(主厨)戈登·拉姆齐毒辣尖酸的点评一度成为节目的争议点和看点。英版延续了美版的改编。此外,澳版每季超长的集数和连续播出的编排给了观众充分的时间来认识选手,也给了每个选手更多时间展现自我。以往在英国原模式中,被标准化的简单问答所掩盖的参赛者心理活动和个人情感(emotion),在澳版模式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成为模式戏剧化的重要来源,这一新特点在被美国引进后又进一步放大了,但由于集数较少,以情感来制造戏剧冲突总显得设计痕迹过重,原版中的竞争元素也被澳版淡化。澳大利亚的执行人认为:一档好的厨艺节目应该是教会选手和观众如何“学习美食文化和学习制作美食”,反映一个业余厨师在节目中的成长。为此,他们设计了“大师班”的环节,顶级大厨作为嘉宾来设计任务,与参赛者分享经验,共同完成挑战,即使是淘汰者也会受到主厨们积极的鼓励。模式还反映他们与家人和朋友的温馨团聚,以及他们将如何继续他们的厨艺梦想,往往是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与之相反,美国的改编将“竞争”作为其节目的中心,但这种紧张的氛围并不是来自比赛本身,而是执行层面所制造的气氛,暗示“灾难”会降临在那些失败者身上。下表比较了3个版本模式执行的特点,镜头的运用反映节目记录“真实”的方式,选角原则体现对“人”的个体关照,而评估标准则对“秀”的内容和形式做了潜在的要求。

表4.4 英国版和美国、澳洲改编版《厨艺大师》实操层面的区别

续表

就镜头运用的时长来说,3个国家差别不大,但配合音效和镜头运用,美国版整体视觉节奏非常快。贝德纳雷克认为镜头类型能反映社会关系,澳版多个正面和近景镜头构架了一种亲密的私人距离。[10] 就评委(主厨)选角标准来说,3个国家的版本都有注意区分角色的功能,但从个性上而言他们似乎是同一风格下的分类——英国版都是绅士、美国版都是批判者、澳洲版都是鼓励师,只是程度不一。就评估选手表现和淘汰的标准来说,英国版和澳洲版是较为相近的,但由于时长问题,澳版能够多方面多层次、渐进式地考验选手。整体说来澳洲版更注重食物本身,食物和摆盘看起来都非常专业,英美则有意呈现一些糟糕的食物造型。但美版的改编似乎偏离原模式对厨艺的关注,把烹饪仅作为展现竞争的工具:模式常把参赛者放置在一个互相对立的状态,他们被要求想出更多的阻止对手成功的策略,而不是思考如何提升自己。不仅如此,在选角原则和淘汰标准的双层引导下,选手在单独采访中也以互相指责轻视为主。这种刻意营造的竞争氛围直接体现在节目中人物的互动模式(pattern)中。

表4.5 英国版和美国、澳洲改编版《厨艺大师》人际关系的区别

[1]正、负表示正面的或者负面的表情、语言和肢体动作。例如:点头、微笑、赞美算作正面行为,无视、轻视、嘲笑、戏弄、讽刺、辱骂、表示不感兴趣、不同情都算作负面行为.
[2]英国版有大量语言和行为是相对中立的.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美国版的人物关系比较极端,极力塑造评委对选手的严苛,选手对评委的个人崇拜,以及选手之间的竞争关系。除此之外,英国版和澳洲版无论成败都给了大量选手与家人拥抱的镜头,但美国版仅展现了成功晋级选手和家人拥抱的场面,似乎只有成功才是值得认可的。在用词程度上,美版多用排他性的词语,如“最差”“最好”“绝对棒”“绝对糟糕”。评委似乎以否定选手作为体现自身能力的砝码,除了以带有侮辱性的词语直接批评参赛者之外,还常用轻视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刺激选手。英版是用看表来间接施压以及委婉的“个人意见”来进行否定,避免当面使用极端的词汇。澳洲版大多以鼓励为主,即使是负面的言行也是质疑多过直接批评,少有直接的人身攻击,施加压力也主要来自提醒时间和操作细节。后两者的评委和选手的关系也较为平等。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刚引进澳洲版本时遭到了媒体和观众的众多批评。认为跌宕起伏的剧情是强行设计的,厨房(场景)设计得像洞穴一样。他们批评新版看起来像是《X元素》的食物版,以及矫枉过正[11] ;也批评结构化了的戏剧元素(音乐、声效)的运用和评委们为了制造悬念而夸张的表演。事实上,他们的美国同行在剪辑层面的所做出的努力更为明显。几乎所有的场景都要用配乐、旁白和后期处理的方式来强调欢乐、紧张或是混乱,似乎是要给观众更多的调味品来感受某一种感觉。而英国观众(以及大部分欧洲观众)都更习惯于观看“无修饰的真实内容”。这些批评反映了英国真人秀模式多元化的观看环境。观众要求一类节目坚持“应该有的样子”,厨艺竞赛真人秀应该以厨艺技巧和食物文化为中心,不能用戏剧化的竞争、个人情感,甚至是“节目本身的重要性”作为主题。本土改编也需要体现本土的风格,成为他国模式的“完美翻版”是不能被接受的。这也许是为什么英国真人秀模式比美国更成功的原因:英国模式是大批量商业化生产下的个性化订制。每一档节目保持了原模式的设计初衷,避免以一档成功节目的风格来风格化所有模式节目[12],不对模式进行再模式化。这档模式的成功也引发了一系列厨艺类节目模式的研发,包括《英国家庭烹饪大赛》《地狱厨房》《厨房噩梦》等,形成一个类型题材真人秀。

《厨艺大师》拉开了将普通社会职业舞台化的序幕。英国模式对题材多元化的研发,对规则的具态化,以及对个人职业成长的体会式观察都极大地影响了欧美国家的真人秀模式发展,同时英国也积极对国际的改编版本做出回应。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澳洲和美国的改编版外,2005年本土改编后《厨艺大师》模式对食材的重视或来自2003 和2004年在英播出的日本厨艺竞赛节目《料理铁人》(Iron Chef),后者的竞赛基本是围绕食材来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