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一本专著的完成看起来像是一个学者的孤独旅程,但若没有师长、同行、亲友的帮助,抵达这段旅程中的任何一个目的地都是难以想象的。能顺利完成这一研究,首先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任金州老师。如果没有任老师的点拨指引,这只会是一篇止于现象的行业报告而已。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其次要感谢的,是在求学路上无私帮助过我的老师、学者。感谢参加我论文答辩的王甫老师、钟大年老师、徐舫舟老师、刘宏老师、曾祥敏老师,是你们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问题所在,并给予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在威斯敏斯特大学联合培养期间,我的英国导师Hugo De Burgh除了指导我的研究工作,亦大方分享他在英国媒体界的资源,帮我联系主流媒体的从业人员。还有Daya Thussu教授,罗汉普顿大学的Andrea Esser老师,卡迪夫大学的Paul Bowman 老师都为我的论文写作和研究思路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在此也一并谢过那些接受我采访的海外专家以及国内的电视制作人,有了他们的帮助才使得这篇文章有了坚实的实证基础。此外,要特别感谢我所供职的湖南师范大学的蔡骐教授,若非是他的鼓励与帮助,这部文稿恐怕会一直在案头蒙尘。
当吾青春之时,得遇金兰之交,同窗之谊,幸甚至哉。再次要感谢在学术道路上与我并肩前行的同学、朋友。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毛湛文同学(现在已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毛老师了),大到选题方向、理论框架,小到具体的量化研究方法和行文风格他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感谢我的硕士研究生同学余晓冬,他承担了繁复的语言修改和校对工作,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感谢我的博士同学们,读书会上的思想碰撞、心得交流,核桃林里的广院之春,都红了海棠、绿了芭蕉、丰富了时光。
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鼓励、支持我去看世界,追随自己的内心。他们既是我的生活导师亦是情感支柱。为此书提供过帮助的人还有很多,然恩长笔短,述之则挂一漏万,在此一并感谢,借此片纸,聊表谢忱。
唐 苗
2016年5月于中国传媒大学
2018年6月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