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节目模式的本体研究

一、真人秀节目模式的本体研究

20世纪90年代真人秀节目开始出现并流行,相关研究也随之出现。1998年澳大利亚学者阿尔伯特·莫兰(Albert Moran)对“模式”这一概念做出清晰定义:模式是节目中变化元素中的一组固定元素[9]。2004年莫兰进一步对这一概念做出深化:模式是有意涵的,因为其许可、促进和隐含的并不仅限于它本身 [10]。这算是学界最早注意到模式隐含文化内容的研究。莫兰的专著《模仿电视:全球化,节目模式和文化身份》(Copycat television:Globalization,program formats and cultural identity),不仅是这一领域最早的著作之一,也是引用率最高的学术专著之一。该书详细阐述了如何使用节目模式——关于一档节目的本质创意,在其他国家创造一档节目。莫兰不仅预见性地指出节目模式这一新兴事物在国际贸易中的无限潜力和迅速增长的趋势,还强调了模式给引进国观众带来的改变和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但出于时代的局限性,缺乏多元化和多量的案例支持,莫兰对模式的文化属性认识浅尝辄止,但他在世界模式研究中的重要性仍在持续。近年来,西方学者也在不断挖掘和填补空白,包括模式节目的文本特质分析、生产实践以及受众分析,尤其是模式生产和受众研究是英国学界时下关注的热门。还有许多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宗教、身份认同、社会习俗等文化内容对模式制作和传播的影响。总的说来西方学者对节目模式的经济基础、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社会背景的研究较多。在我国,对模式的研究也是从认识模式的本体开始的,最早一批研究真人秀节目的理论专著,也特别关照了真人秀这一新型节目的“形态”。

对模式发展的历史梳理是近年来西方模式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2010年,莫兰对整个模式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首次将模式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35年至1955年的“实验性质的节目模仿”,1955年至1980年的“随意的交换”,1980年至2000年模式贸易的正式诞生,以及2000年至今,模式成为一项显著的全球化贸易。英国传播学学者查勒比从全球贸易的角度[11]、德国学者波登从西欧的地域文化角度都各自对模式的历史发展和影响展开论述[12]。而我们在英国众多对电视制作的历史总结性的著作也可以追溯到真人秀节目模式发展的轨迹,如BBC的编年史、Channel 4的成长史,以及《媒介工业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英国电视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电视的历史:媒介化战后的欧洲》等。但或因为缺乏实际需求,尚未有专门著作研究模式生产在英国的发展历程。需要注意的是,如上文所述,单纯的研究模式本身难以深化,必须结合模式的跨国传播生产的特性研究才能达到一定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