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教育
(一)教育的定义
同其他科学的概念一样,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从广义的层面出发,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生活领域;从狭义的层面出发,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物质和精神生活得以不断的积累,教育从其他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有了自身独特的作用和特性。
对于教育的定义,目前,存在多种观点。比如,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中国教育词典》认为:广义的教育指影响人们身心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在一定的方法下,对一定的群体进行改善。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教育大辞书》中指出:广义的教育泛指可以感化身心的活动,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狭义的家庭教育则泛指在特定的目的下得出一定的解决方案,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指出:广义的教育,即培养人知识和技术或影响职业道德素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指施教者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目的下,或在特定的教育机构和计划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状态,从而培育出社会上所需要的人才。
综上观点,理解教育需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出发。从广义而言,教育指在一定的目的下,影响人们身心状况的一系列社会活动,以提高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开发人的体力和智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从狭义而言,教育指在一定的组织和计划下,所进行的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分为校内教育、校外机构教育和远程教育。所谓校内教育,是在学校专门的教学组织和专职人员的组织与管理下,学校为了实现被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而开展的各种活动。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增长,更追求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育应当以人为中心,教育中的“育”才是根本所在,体现人的价值导向和追求。
(二)教育的特性
1.社会性
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而言,教育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依附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教育以语言、文字符号等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语言、文字符号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它们的社会性决定了教育也具有社会性。首先,教育与科学文化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是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的产物;其次,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种主客观要素的制约,只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推动教育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教育的进步。
2.生产性
其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手段。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劳动力基本上都是通过教育培养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市场对综合性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教育则是提高人才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其二,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生产技术、组织和管理方式、生产规模都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而这些要素都与教育息息相关。劳动者在接受一定的教育后,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领域,其获得的知识才得以发挥价值,才能推动生产技术、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其三,教育在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还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发展性
结合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影响人的身心,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与人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因素将被历史长河淘汰。教育界对教学现状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的教育发展理念是可贵的知识财富,促进了教育的完善和发展。
4.民族性
当前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都十分重视教育,由于各国、各地区的地域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教育也被赋予浓厚的民族色彩。各个民族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下,纷纷制定出符合本民族发展的教育模式、政策和教育体制。譬如,对于游牧民族而言,人们学到的知识多与游牧相关;国外推行的小班教育、个别辅导式教学模式,对于人口基数大、学生数量多的中国就不适应。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也呈现出趋同性,我国对于外来优秀的教育理念,应当予以借鉴和吸收,尊重他国文化传统的同时,使本民族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
5.历史继承性
教育的概念由来已久,其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对前一阶段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教育的历史继承性表现在当下阶段的教育理念,都能从前一阶段的教育理念中找到影子。从纵向的角度来看,教育在历史的长河中实现了对以往教育的内容、形式、原则、方法和理念的“扬弃”,保留其合理的因素,对不足的地方加以完善和改进。比如传统教育理念中的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教学理念沿用至今,其内涵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在现代社会也具有较高的价值。
6.前瞻性
社会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这说明教育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教育需要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兼顾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为社会发展的前景构建蓝图,并借助社会实践进行检验。教育的前瞻性能够及时察觉教育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和隐患,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以确保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教育对人的身心影响总是在潜移默化下进行的,其产生的影响是持久的、深远的,使教育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得以拓展。
7.相对独立性
在原始社会,教育就从其他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对个体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和社会使命。教育活动创造的财富是无形的,能够作用于一定的物质成果,同时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得以显现。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教育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组织管理模式,体系庞大而复杂,这也使得教育与其他社会因素分离开来,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取决于它的特性,对社会、个体和自身都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与社会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文化传统方面,教育为社会创设了一定的载体,同时,教育直接或者间接推动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成果。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教育能够实现个体的价值追求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反馈到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从教育自身的角度看,教育在作用于社会和个体时,自身的内容、组织和管理方式也在不断进行改善,实用性和针对性都有所提高,从而反过来推动社会和个体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