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业现状的分析

一、学生作业现状的分析

作业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对于作业的认识,一线教学工作者已形成以下共识:第一,作业是一种学习活动,与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息息相关;第二,作业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包括课后习题训练、小组探讨作业以及其他相关的学习实践活动;第三,作业是多功能的,它既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促进他们的能力形成、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也能够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熟悉学情,还能够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的完善等。

作业涉及的面较广,具备一定难度,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因此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难免会感到压力,而这也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为此,教育部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与作业相关的文件,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手段来为学生减负、减压,逐步规范作业的量和难度,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文件如下:

(1)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指出“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量布置课外作业,做到:一年级不留书面课外作业,二、三年级每天课外作业量不超过三十分钟。四年级不超过四十五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一小时”。

(2)2000年初,教育部颁布《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的课外作业,其他年级书面课外作业控制在1小时以内。”

(3)202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其中第二条要求内容如下:“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在校内安排适当巩固练习;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

除此之外,学校对于学生的作业问题也做出了诸多尝试,着力以不同方式改革传统的作业体系,确保作业的有效性能够逐步提高。

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学校以及教师等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作业问题有所改善,但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减少,使得学生在家中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于是家长为他们布置了多种学习任务;作业的内容千篇一律,学生的完成热情不高;作业安排全凭教师的意愿,学生被动完成学习自觉性低;作业评价形式单一,仅仅关注质量,而不重视对学生完成过程中思路以及创造性的评判。在分析以上问题时,也许有人会将它归咎于“应试教育”下教师的无奈表现,但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作业的有效性缺失。国外一位著名教育家在谈到教学最优化和减轻学生负担时,呼吁大众“不要取消作业”,而应该尽可能“从一道练习作业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对于“最大可能”的理解,不应局限于知识的巩固,还应包括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提升、个性化学习的促进等,若凭借“一道练习”就可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又何须再布置多余的作业呢?这对于作业负担过重的学生而言,是最大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