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2025年08月11日
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一般而言,研究性学习可以以两种方式存在,一是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单独存在,二是以一种学习方式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此处探讨的小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针对后者而言的。在这种数学学习方式中,学生接受教师的引导,明确自己的研究选题,然后通过一系列相对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式,主动地收集素材、分析现状、解决现实问题。学习的全过程是开放式的,没有固定的学习目标,也没有既定的结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沉浸在学习的探究与创新创造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解答疑惑、验证猜想,进而处理现实问题,收获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小学数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常用设计包括三种形式,具体如下:
(1)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安排研究性学习进行拓展,如沪教版教材中“综合与实践”板块、人教版教材中的“想一想,学一学”板块都有这方面的内容。
(2)根据单元教学主题设计,选择合适的研究内容整合重组,围绕一个主题分模块研究。
(3)作为数学课程的补充或学科整合课程开设于指定年级当中,如某校与TFT学养课程相结合,选择合适主题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性学习,或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分小组进行研究,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数学研究性学习往往是由项目或任务驱动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习得、理解和应用也应当融入真实的或近乎真实的项目活动与任务之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合作意识、信息处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对数学本质的个性化真实理解和对知识结构的主动构建,提升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一般应该包含以下环节:确定研究主题—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活动—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成果的交流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