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2025年08月11日
五、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于数学学习活动中,还是作为一门课程与数学学科融合,都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笔者发现教师在指导数学研究性学习时应注重以下几点,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
第一,正确看待研究性学习与以往的接受式学习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两者并非对立的,而是互为促进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与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与学的方法,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二,在研究性学习中,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因此,教师在指导时,一方面要着眼于潜在的、长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要兼顾当前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在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既要考虑研究过程的展开,也要考虑学习的效益,逐步提高学习活动有效性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研究氛围。
第三,教师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如学习偏好、知识储备量、领悟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这些因素对研究性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内容不能一概而论,应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利用合适的研究方法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动机,培养其创造意识。
第四,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体系有限,思维能力有限,虽然他们能够完成部分研究学习,但总体研究水平不高。因此,教师应当将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上(而不是问题的难度),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体会研究学习的乐趣,为他们未来研究更深层次的数学问题或其他问题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