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即身体
2025年08月11日
一、学生:主体即身体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教改部门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等问题,需要广大教育者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在“乐学教育”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对于学生身体教育的理念应当重新界定,并将之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课堂、课外活动、日常生活中去。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身体”并非“认识”的手段,身体教育理论以教育伦理学和教育美学为基础,应当坚决杜绝用身体来换取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不良现象。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身体自身也是一种主体。
教育学在人文科学理念下让我们对“人”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认识了具体的“人”,明白“人”具有自身的个性和个体差异性,这对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身体的教育学以哲学认识论为基础,提出了人的假设理论,并指出人是在科学主义下零部件构建的一个“生理人”,它为科学的教育学理论奠定了逻辑基础。在身体教育学的实践过程中,身体服务于心理,无关于人的精神诉求和伦理关怀,其本质上是为“认识”服务的。对于阻碍认知水平发展的身体活动都被视为不利于人的发展性活动。
“减负降压”不应当是一句口号,也不仅仅是减少学生的作业量、书本的重量等措施,这样做容易将过错简单地归咎于某一具体的教师,对分析社会大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是不利的。
作为关乎智慧的教育,除了需要教师的智慧,还离不开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构建。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人文精神科学开展课堂教学和发展学生的身体是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并应以此创建出基于人文关怀的身体“降压解负”策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