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原则
1.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应当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知识,指生产生活和升学需要中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既包括数与代数、几何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内容,也包括有关数和形的概念、定律和数学活动等。数学能力,指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包括数感、计算、空间观念等能力。
提升能力的前提在于获取知识。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小学教师的引导和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对于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他们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效率较高,而数学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就难以做到这一点。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框架,将数学能力与知识框架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在贯彻知识和能力相结合原则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事项。
(1)注重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此时的教学活动不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多起着指导作用,学生则要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形成数学能力,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学习过程。
(2)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研究表明,智力性活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多设计一些与知识内容相关的智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提高教学质量。
2.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指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当践行教学理论中的实践性原则。
数学无处不在,与社会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都能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在“人人都应当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教学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周边事物入手,给予学生更多观察和体验的机会,提高其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小学生的“生活世界”。数学知识作为前人对数学探索得出来的智慧结晶,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使数学知识的讲解更加具体、生动,就需要在课堂中再现生活,让学生亲自感悟和体会。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精准把握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生活中的片段和事物融入数学教学中,让课堂富有生活气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对小学数学课程来说,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数理素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把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领域中的能力。
比如,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之后,教师不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一原理;认识了圆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等等。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用数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
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指在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教师需要辅之以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内容,掌握数学规律,构建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和框架。
一方面,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阶段;另一方面,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性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理解抽象性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贯彻这一原则时,教师综合采用多种直观的方式,比如图表、数学建模等,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引导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提高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比如,在开展有关自然数的基数含义的教学时,以自然数“5”为实例,教师可以先从5棵树、5个人等入手,再将其中的非本质属性剔除,将自然数“5”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来,以加深学生的认知。
4.个性发展和协作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个性发展与协作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爱护、关心每一个小学生,对他们的情绪、情感生活予以关注,提高他们的社交和协作能力。
同时,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认识每一个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帮助他们在各自的轨道上实现更好的发展。
5.数学学科特点与小学生特点相结合的原则
数学学科特点与小学生特点相结合的原则,指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数学学科的特性和小学生的特点,在一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考虑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使小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和发展基本的数学能力,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数学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特点,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用准确的概念和合乎逻辑的叙述对知识内容进行讲解。小学生的思维和兴趣都处于发展时期,往往注意力不持久。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当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状况,将数学的严谨性与小学生的接受可能性结合起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1.讲解法
讲解法是指在向学生讲解数学概念、法则和数学规律时,教师运用语言和板书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讲解法能够帮助教师对新知识内容系统、详细、有论据地进行叙述,学生也因此获得一定的分析和推理数学知识。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用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此外,讲解法对学生的听讲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多适用于小学的高年级阶段。
2.谈话-讨论法
谈话-讨论法,是教师通过交谈和讨论的方式,对旧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和巩固,从而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这需要引导小学生在分析数学问题时,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课前设计问题。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前,教师应在研读教材、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教学问题,并且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2)课堂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设计好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同时与学生保持高度的互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总结。在解决完问题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辅之精准的语言将知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板书。
谈话-讨论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教师要把控时间,掌握教学的节奏。
3.演示-实验法
演示-实验法是直观的教学手段之一。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通过实物、教具进行示范,结合一定的实验将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正确选取教具是采用演示-实验法的关键,具体流程如下。
(1)充分考虑教具的大小、摆放位置和呈现时机,在示范操作过程中,辅以解释、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以揭露事物的本质,最终得出正确的数学概念和规律。
(2)准备供学生实验和操作用的学具。学生亲自操作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形成自身的理解,并进行归纳和总结。
4.引导发现法
引导发现法,指由教师创建一个情境问题,为学生拟定解决问题的路径,让其自行探索,在动手操作和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数学规律,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法则和公式的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5.练习法
练习法,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重复性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可以使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提高知识技能水平。一般来说,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都会在练习的过程中得到反映,教师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指导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练习结果的评价,在课堂上及时指出学生普遍存在的误区,并进行个别指导。
练习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一个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能使学习事半功倍。教师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一定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科学设计练习,同时保证练习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练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递进的过程,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升知识技能。此外,练习的时间安排应当科学合理,对新知识要及时进行练习,同时坚持分散性练习的原则,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练习法作为小学数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渗透到每一个环节。
(三)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
1.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注意力持续的时间较短,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的认知差异较大等特点,教师需要合理调整和选择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低学段学生来说,他们较为感性,认知事物需要现实的生活情景、实物和教具等进行辅助。因此,小学低学段数学课堂教学多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比如谈话—讨论法、演示—实验法,让小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对于小学高学段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处于向抽象性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已经能够运用一定的比较分析法、归纳法等抽象方法进行学习。因此,小学高学段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在应用直观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手段,多采用讲解法、引导发现法等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取数学知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2.根据数学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练习法、谈话—讨论法,多适用于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演示实验法、讲解法,多适用抽象且较难理解的数学知识;引导发现法适用存在一定规律的知识内容,让小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发现数学规律。
3.根据小学数学教师的自身素养和学校的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和教学习惯都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特长和能力,选择既符合自身个性又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设施选择教学方法,比如演示—实验法就对学校的教学设备有一定的要求。
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