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集合思想
(一)对集合思想的认识
集合,指把具有同类性质的事物看作一个整体,视为一个集合,单个事物成为集合的元素(简称“元”)。其中,这里谈到的“同类性质”是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属于该集合的标准,但是该集合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的、具体的。比如,“身高比较高的学生”就不能组成集合,这是因为身高较高的标准是含糊不清的。而“身高在160cm及以上的学生”就能组成一个集合,小刚的身高为165cm就属于该集合,小李的身高为158cm就不属于该集合。
同时,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出现。比如集合M={1,2,3,4}不能写为集合M={1,2,3,4,4}。事实上,集合M只有四个元素。当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则这两个集合相等。比如集合P={x|x=k,1≤k≤4,k∈N},此时M=P。
集合的描述方式主要有列举法和描述法。列举法,即把集合的所有元素都一一列出,用大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描述法,指在大括号“{}”内写出某集合元素的某些特性,来说明组合的方式。上述的M、P分别使用了列举法和描述法。当集中的元素有无穷个时,就不应用列举法了,而应用描述法。除了列举法和描述法,韦恩图(封闭的曲线)可以表示集合内部的关系,曲线的内部为集合的各个元素,这种方法更为直观、清晰,如图4-4所示。
图4-4 韦恩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一一对应”,即对于一个集合M中的任何一个元素a,在集合N中必然都有元素b与之相应,对于集合N中的任何一个元素b,在集合M中也就必然存在元素a与之相应。例如,正整数集和正奇、偶数集中间的元素可以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将世界各国建立成一个集合,各国的首都也看作一个集合,这两个集合就可以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有限集合,指集合中的元素个数是有限的。无限集合,指集合中的元素个数是无限的。可数集合,指集合中的每个元素与自然数集N的每个元素之间能建立一一对应的集合。其中,集合的元素与顺序无关,如集合D={a,b,c}={a,c,b}={b,a,c}。
假设集合M、N,当M中的所有元素都包括在集合N中,那么集合M就是集合N的子集,表示为“M⊆N或者N⊇M”,叫作集合M包含于集合N或者集合N包含集合M。从集合论的角度分析数学知识,有利于把握数学知识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比如数的扩展能用集合论的思想进行分析。有关概念用集合来表示更为简洁,更有利于学生把握代数与几何之间的关系。
空集,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用符号“∅”表示。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表示为“∅⊆M”。比如一个班级的学生身高在145~165cm之间,那么166cm组成的学生集合就是空集。空集和集合N={0}是两个概念,此时集合N也存在一个元素0,应注意区分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集合思想的应用
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点都渗透了集合的思想。比如对自然数的概念理解能够从对等集合基数(元素个数)方面入手;集合思想还能应用到数的运算中。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常用韦恩图来表示图形的关系,比如将所有的三角形视为一个集合,记为“M”,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自记为“集合A”“集合B”“集合C”,此时集合A、B、C就是集合M的子集,集合M是集合A、B、C的并集。
(三)集合思想的教学
1.正确理解相关的概念
集合是无法直接比较大小的,只有当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完全相同时,可以认为这两个集合相等。此外,集合之间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当集合M中的所有元素都能在集合N中找到,但集合N中存在集合M没有的元素,那么集合M是集合N的真子集,记为“MN”。通过比较有限集合元素的个数,能够比较基数的大小,如果这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相等,说明基数相等,即等势或等基。当集合M是集合N的真子集时,就可以得出M的基数小于N的基数的结论。
比较两个无限集合的大小关系时,只要两个集合的元素能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就说明这两个集合的基数相等。如正整数集合与正偶数集合能够建立图4-5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可以认为二者的基数相等。
图4-5 正整数集合与正偶数集合的一一对应关系
2.正确把握集合思想的教学要求
集合知识在小学数学阶段并非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对集合思想的描述尽可能直观、生动。比如,在讲解分类计数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直观的韦恩图法进行讲解,提高教学效率。
3.集合思想应当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阶段
集合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教师帮助学生树立集合思想,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小学一年级对数的认识和分类到小学高年级的公因数、公倍数、多边形的分类等都渗透了集合的思想。由此可知,集合思想需要贯穿于小学教学的各个阶段。
案例:班上共45个人,在一次文艺活动中,表演唱歌的有15人,跳舞的有11人,唱歌和跳舞的有9人,班上有多少人没参加节目?
图4-6
对于这道数学问题,可以采用韦恩图的集合思想来分析,如图4-6所示。左圈表示唱歌的人数,右圈表示跳舞的人数,两个圈的重叠部分表示既唱歌又跳舞的人数,有9人,由此可见,唱歌中不跳舞的人数有15-9=6(人),用左圈与右圈不交叉的部分表示;跳舞不唱歌的人数有11-9=2(人),用右圈与左圈不交叉的部分表示。最终得出参加节目的人数有6+2+9=17(人),则没参加节目的人数有45-17=28(人)。